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31|回复: 2

武安商帮在西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7-24 09: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7-24 09:56 编辑

    武安商帮在西北
    姚兴华处方
    清朝中叶,有许多武安行商出没在西北各地,西大河村的郄仰禹即是其中之一。民国版《武安县志》卷十七《人物传》,为我们记载了武安
    商业史上关于郄家父子三人的一段心酸悲凉的故事。
    ●古都西安有发达的商业,又是西北的经济中心,大雁塔下,活跃着武安商人的身影。
    ●在“宁夏之最”中,“最早的药店”便是武安人的德泰永药店。
    安秋生
    大西北曾是一个荒凉辽远、地广人稀的地区,但对清朝和民国年间的武安商人来说,西北地区有西安、兰州这样的商业都会,既是大量特色药材的产地,又是药材的大市场,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宝地。从清朝初年开始,武安商人便推车挑担向着西北进发,去追寻他们的发财梦想。前两年夏季,应现住银川的商帮后裔邀请,我重走了武安商帮当年西行的部分道路,寻访先辈留下的遗迹和故事,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同乡的热情接待,先辈们创造的商业传奇成为我们今天美好的追忆。
    郄家父子西北遇害
    清朝中叶,有许多武安行商出没在西北各地,西大河村的郄仰禹即是其中之一。民国版《武安县志》卷十七《人物传》,为我们记载了武安商业史上关于郄家父子三人的一段心酸悲凉的故事。
    那年,郄仰禹带着次子郄湘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贩卖麝香。麝香是贵重药材,利润也可观。他在凉州收购了一批麝香,雇了一家驮户往回运输。没想到驮户见财起意,生下了歹心。一天傍晚,主雇三人来到一家客店歇息,为了解除路途上的劳累,晚餐时特意备了酒菜,三人开怀畅饮。没想到驮户已将事先准备好的毒药倒入酒内,郄氏父子双双惨死于酒桌前。在凉州的武安同乡将此噩耗捎给了武安的郄家。
    郄泌字润田,是郄仰禹的长子,他为人忠厚,性格善良,按照父亲的安排留在家里读书,打算走求取功名之路。这年郄泌刚18岁,闻此噩耗,当即昏了过去,后经抢救半天,才醒过来。为了处理父亲和弟弟的后事,他将家中的田产卖掉,带上银两,只身踏上西赴凉州的遥遥路途。那年头兵荒马乱,道途梗塞,郄泌北出长城,西涉流沙,奔波了十多个月,才到达凉州。他设法问明了情况,便手持状纸到州衙喊冤告状。州官收受了驮户的贿赂,迟迟不予立案审理。
    郄泌每天早早来到州衙,苦苦哀求,等候判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三年过去,居然没有任何进展。他在衙前哭泣喊呼,以至顺口流血。然而,这一切,并未唤起州官的良知。郄泌呼天天不应,叫地地无门,狠下心来,打算一头撞死衙前,以殉父难。州官听说后,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权衡一番得失,才下令立即将凶手缉拿归案,将其正法,并发给郄家抚恤费银百两,让郄泌返回故里,安葬父亲和弟弟。
    之后,郄泌留在甘肃继续父亲的事业,接着从事药材经营,地点改在肃州(今甘肃酒泉)。郄泌在此用心经营,几年时间,家业逐渐得到恢复。不幸的是,他54岁时一病不起,结束了自己的商业生涯。郄家后人在河南、黑龙江、内蒙等地做生意,其间颇有优秀人才。也有人享受高等教育而出人头地,民国期间武
    安纂修县志,郄泌之孙郄济川(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预科毕业)出任编撰主任,郄家惨案和郄泌告状惩凶之事写入了“人物志”。
    大雁塔下武安人
    西安的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被视为西安这座古都的象征。武安城内也有一座古塔,名为舍利塔,建于北宋初年。因了古塔,武安人对西安平添了几分熟悉和亲切。古都西安有发达的商业,又是西北的经济中心,大雁塔下,活跃着武安商人的身影。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安中正路(今解放路)上有家树德堂药店,东家为武安龙泉人武文华,药店有门面房3间,员工20余人,是一家中等规模的药店。另一家药店叫广泰堂,东家为中孔璧村的刘庆来。和泰祥丝绸店是庄晏村韩和山(总柜在安徽亳州)开设的分号。德茂恒丝绸店是武安德茂恒的分号,拥有30余人,资本雄厚,在同行中颇受欣羡。福盛庆是龙泉白家开设的商号,东家是白福祥,店中员工20余人。维昌德丝绸店也是武安龙泉人开设的商号。这些商号在西安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西安的武安商家,有的在此安家落户,以至今日仍然留居在西安。
    1947年5月,在战争的烽烟中,又有一家武安人的商号移师西安,在大雁塔下开业,这便是武安城姚家的“太和医室”。从此他们的事业开始在三秦大地生根发芽。
    “太和医室”为武安县城西关街姚氏于清咸丰末年所创,创始人姚福年(1838-1923),晚年号嘉我公。姚福年自幼家贫,18岁赴五台山习武学医,受傅青主(傅山)派影响颇深,1861年回乡创办了太和医室,坐堂行医。姚福年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虽至重之疾,亦能手到病除,妇孺皆知其名,以致门庭若市,常应邀赴外地诊病,游走于河北与山西之间。姚福年认为“百病繁杂,须配合地道药材,方可见神效”,太和医室开诊不久,便在武安南关街开起一家字号为“太和发”的药店。医药结合如虎添翼,前来就医购药者络绎不绝,药店规模不断扩大,至同治年间已成为武安颇具影响的药行。
    据太和三代传人姚兴华生前回忆,他青年时代常常去东三省采选当地药材。依“太和发”规定:凡“太和发”经营之药材外购,必有一姚氏族人亲随采购人员,尽最大可能到原产地采购当地药材,以得真材实料,故而“太和发”药行以药材正宗、品相上乘、货源充足、价格公道而闻名遐迩,引得武安本县及周边药商、药店纷纷前来进购。
    1947年5月,姚兴华带着全家人移居西安,趁建国前后国家百废待兴的机遇,太和姚氏医药乘势而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8年,姚兴华被邀请至西安
    第二医院担任中医科主任,直到1967年7月辞世。太和四代传人姚树锦致力于中医科研硕果累累,其中“固本咳喘丸”、“胆胃通降片”、“健身先天宝胶囊”、“颈病宁”、“太和感冒巾”、“太和合欢巾”等产品行销市场并屡获大奖。1996年,姚树锦先生在退休之际,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他擅治各种疑难杂病,如肾病、红斑狼疮、各种肿瘤等,1997年在西安成立了“树锦国医馆”,各地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太和”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其后代也多有突出成就。
    宁夏之最:德泰永药店
    许多地方整理自己的历史,喜欢排列出若干“之最”,成为“地方记忆”的重要部分。宁夏也不例外,打开网页会看到他们的“宁夏之最”,其中“最早的药店”便是武安人的德泰永药店。
    宁夏左近黄河,右临贺兰山,资源丰富,向有塞外小江南之称。自明嘉靖以来,商业日渐活跃。伯延房氏获知宁夏市场广阔的信息后,便于乾隆元年(1736年)拿出银子4万两在银川西街设立商号,名叫德泰永。
    德泰永商号最初经营的是丝绸,从苏州、杭州一带进货,辗转来此销售,但丝绸在这里销售情况不好。德泰永在经营项目上进行调整,停止经销丝绸,改成药店。药店沿袭前店后作的模式,门市有药铺和坐堂医生诊室,接待顾客,批发零售药材,后边是药房和药材加工厂地以及工作人员的住所,制作多种中成药。由于适合当地需求,生意很好,药店规模随之逐渐扩大。到了同治年间,房家再次投入银子4万两比原来规模扩大了三四倍,铺面5间,后面4个四合院相连,有房45间,从业人员30余人。1929年,德泰永在银川东街玉皇阁对面开设了一家分号,称东德泰永,铺面3间,后有1个四合院并1座小楼,有房20多间。从业人员略少于德泰永。接着,又在中卫县城内设立分号,叫中卫德泰永,铺面3间,有房48间。这三家药店的掌柜都是武安人,据房希亚回忆,在这里任掌柜的,先后有申元、杜枝盛、马荷天、祁锦文、张泰臣、连国元。这些人都是房家的亲戚或好友。银川一带名医王平伯、王化纯、朱汝番、雷声远等先后在德泰永坐堂行医。三家店的从业人员达到百人以上,是宁夏当时最大的药店,他们制作的安宫牛黄丸、羚翘解毒丸、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丸、苏合丸等都在当地颇有名气,销售甚好。原来在银川房家生意中当过掌柜或伙计的武安人,后来有的也自立商号,开店经营。德泰永的制药技术也随之传给银川的协统荣、益寿昌、协力厚、兴盛歧以及宁夏吴忠、中宁、中卫等地的同行。
    新中国成立后,房锦云之孙房希亚等房氏族人数口来银川定居,房希亚代
    表房家处理了药店一些重大事务,后来房希亚曾先后担任银川市工商联主委、银川市台联主任,2011年我见到的房希亚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德泰永”药店在银川市面上重新现身,起初归属银川市工商联管理,后在市委领导的亲自过问下,这个老字号重归房家,现由房希亚之子房志宙先生经营。
    三个铜圆与刘氏家族的商事
    武安人到甘肃经商不知具体始于何时,但至少从清代以来,这里日益兴旺的商业,一直吸引着武安的商家。民国版《武安县志》云:“东孔壁,在南洺河右岸,村中刘张孔李四姓,均为巨族,人民农耕而外,多在甘肃口外及冀鲁汴晋关外经商。”率先到甘肃经商的刘家,有着近乎传奇的故事。
    据《刘氏宗谱》记载,东孔壁的刘氏原居刘岗西村,老祖迁至东孔壁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他带着三个儿子艰苦奋斗,才在这里盖起三座房屋,安下家来。“要得富,出人物”,刘家的人物便是长孙刘廷槐。刘廷槐跟随继母生活,十几岁时决意出门闯荡,要在商业上有所发展。临行时筹措本钱,家里倾其所有只能拿出三个铜圆。刘廷槐怀揣这三枚铜圆出发,继母心中不忍,带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刘廷秀,一起送廷槐上路,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一直送到中孔壁村西。刘廷槐转头看看胜过亲生的继母,看看瘦骨嶙峋的弟弟,劝母亲止步,并咕咚一声跪下,再一次给母亲叩头作别,要母亲把弟弟好好抚养成人。然后大踏步朝远方走去。
    刘廷槐一去数年没有音信。某日,突然有一支满载货物的骆驼队朝东孔壁走来。乡亲们迎上前去,才知道是刘廷槐在外边发了大财,衣锦还乡了。原来刘廷槐离家后,辗转到了甘肃的清水县,在那里白手起家,成为在当地有名的商人。刘廷槐遵照古训不在外地成亲,一俟腾出人手,便返回故里,一是探望家人,二是娶亲成家。
    刘廷槐在老家做完了这两件事,把家眷安顿好,便赶着载满了太行特产的驼队,再次向甘肃出发。这一次,他把好几个同族弟弟带到了甘肃。其中一个优秀者是他的堂弟刘廷献,这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他借助堂兄,但不依赖堂兄,以堂兄在清水的一片天地为依托,带领家人逐渐向外扩展。他于清朝同治十三年来到酒泉(当时称肃州),身上携带的是从老家带来的丸散膏丹等中成药。此时的肃州,正被回族白彦虎占据,刘廷献无法进城,只好暂时寓居城外的大营门乡卖药。不久左宗棠率军攻陷肃州城,迫使白彦虎逃往新疆,城内秩序平静后,刘廷献便在酒泉东大街租赁铺面及住房,并招来其弟刘廷凯,正式开设了药店,名为“广泰堂”。“广泰堂”经营有方,
    经营范围逐步扩大,于光绪年间在金塔县开设分店,后因此店经营不好,于1921年撤销。1932年,刘廷献又在清水乡设立分店一处,一方面给远乡农民供应药品,另一方面大量收购当地出产的优质药材,购销两旺,生意甚好。“广泰堂”药店工作人员达到30多人,并在天津、成都、郑州、邯郸、祁州、天水等地大批采购药材,经营中药1200余种,还自己制造成药,远销全国各地。
    刘廷献生有五个儿子,在家乡为每个儿子都建造了一座高档次的宅院。他晚年把生意分为五股,分别记在五个儿子名下,但统统由老四刘正统管理,其他人只管坐享分红。刘正统又把生意交给其子刘庆来。刘庆来因在本族中的排行,被称为“八掌柜”,也被同族及乡亲们成为“八叔”或“八爷”,此人极为精明能干,刘家生意在他手上又拓展了许多,在家乡和酒泉都甚有名望。他不仅在酒泉、兰州、天津等地拥有商号,还在北京、天津购买豪宅,新中国成立后在京津两地居住。刘氏家族的生意在酒泉还有“永和堂”药店,经理刘永尧公私合营后为酒泉医药药材公司的私方经理。
    刘氏的“广泰堂”总柜设在酒泉,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设立分店“仁仁堂”,解放前夕由刘庆来的长子刘本生在此主事。
    新疆本来是偏僻落后的地区,清末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由内地前往新疆的商人也大有增加。那时候,武安商人入疆,取道驿路,即大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这些武安商人,随军而行,小本经营,肩挑车推一些货物在军营中兜售,主要是药材。这些小商小贩多来自武安的东孔壁村、磁山村、花富村,他们走着与众多武安商人大同小异的发展道路:先是车推肩挑,在途中发现了适合设店经营的去处,便扎下根来坐地经商。武安商人千辛万苦,开通了中原到达新疆的通道,为新疆人带去了药材,在新疆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武安姚家在西安的太和医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2-17 07:14
  • 签到天数: 514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7-24 10: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折走西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3-31 00:55
  • 签到天数: 9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4-7-24 16: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为姚家人感到的是责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8 18:43 , Processed in 0.1292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