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公民取名看中断的传统文化
在封建时代,取名是慎重的事,不仅要讲究名字与姓结合的含义、色彩、音韵、象征意义等因素,而且必须“嵌入”“辈分”这个特定的“字”。
新时代开始后,否定了很多传统的东西,不管正确与错误,都被埋葬了。人的取名也是这样,不讲传统了,不讲“辈分”了,随随便便取个字,最简单的是姓后面加个字,就成了姓名。
由于中国人太多,导致不少同姓同名出现。如“李伟”、“王伟”、“张伟”等等。同姓同名的多了,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最近连续看到报道,一些人被银行拒绝办卡。为什么呢?因为同姓名,电脑里装不下了。这种情况的出现非止一地,而是好些银行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我还看到一个报道,在同一家银行,一个姓赵的储户将三万元人民币误存入另一个与自己同姓同名的账户里,发现后要对方把钱拿出,几经交涉,可对方始终不愿意,最后通过法院才解决了此事。虽然“钱归原主“,但毕竟费了周折。这都是姓名惹的祸。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很多传统的东西是古人数千年的经验总结,是科学,不应该轻易否定、抛弃。例如中国古人的命名,比好多国家和地方都科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姓与名,是一个人的标识,是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抽象的“符号”,是一个人的象征。取姓与名第一层重要意义是它的社会性,便于参与社会活动,便于称呼、记载。一部历史首先就是记下的姓与名,可见姓与名是多么重要啊!“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句话也表示了姓与名的重要。
取姓名的第二层重要意义是它的自然属性。中国历史上一直在编修家谱,是国史、地方志以外的最重要的历史。家谱的内容,远比国史和地方志丰富,特别是人种科学十分突出。古人修谱有“辨血缘,明世系”的概括。把始祖及后人一代一代记录下来,其目的是避免近亲结婚带来的遗传退化,保证人口生产、发展的质量。西方有的国家搞家谱还将遗传疾病记录下来,这就更增添了家谱的科学价值。由于中国编修家谱历史悠久,美国等国家的学者早已视中国的家谱为宝贝,千方百计到中国收集,其中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群体遗传”。
可见家谱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汇。这是家谱文化的重要特征。
“辨血缘”怎样辨?“明世系”怎样明?取名字是关键;而名字当中,辈分这个“字”又非常重要。通过辈分这个“字“,可以把来龙去脉搞清楚。没有辈分这个“字”,短时间可以记得,但时间长了,就难以搞清楚了。
从辈分这个“字”中不仅能“辨血缘,明世系”,而且会知道一些家族和社会变迁的历史。例如笔者家族的“字辈”是:
维文章名国,肇绩载新昌;崇善宗功远,云安世泽长;
兴隆由信义,显发本忠良;守正光先绪,祥开永代芳。
笔者家族于明朝初年由南昌市迁至江西宜丰县,接着迁至湖北汉阳,不久又迁四川云阳县(现重庆)。“字辈”当中暗藏了两个重要迁地名,一个是“新昌”,即现在的江西宜丰县,历史上叫“新昌县”;再一个是“云安”,即使现在的云阳县,历史上曾经叫“云安县”。
这样立字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细。
上述说明,按字辈取名不仅有意义,而且重要。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口流动性极大,打工在迁移居住异地,搞三峡工程建设也在迁移异地居住。特别是打工移居,数量庞大。如果不编修好家谱,再过若干年,祖宗在哪里都不会知道;同时,也难以“辨血缘,明世系”,说不定会产生近亲结婚现象。
所以,要重视中国人口的命名工作,不要认为人口取名是小事。建议国家制定法规规范人口姓名的取定,姓不能轻易改,取名要恢复传统,立定“字辈”,凡取名,必须嵌入“字辈”,为减少同名,更好避免两个字的姓名,以三到四个字为宜,太多了不便记忆,也增加书写记录成本。
很多优秀、科学的传统文化不可丢,孔子的文化是这样,人口的命名也是这样。
(2011年2月25日星期五上午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