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9|回复: 0

河湟掀起"寻祖"热 竹子巷,你在哪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7-25 17: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湟掀起"寻祖"热 竹子巷,你在哪里?
    ( 2005-04-14 09:29:30)        稿件来源:新华网
        到南京的当天,费了不少周折,我们终于见到了我们的重要“线人”———青海老乡李氏兄弟。李氏兄弟对我们的到来十分惊奇。哥哥老李说:“没想到,真没想到,我给你们写的那封信居然闹出了这么大的阵势,西海都市报社一下子派来了你们两个记者。”感叹了一阵之后,老李说:“我个人认为,这件事在青海人心中的分量很重,你们这么做,值得!”正在上班的弟弟小李出出进进,忙得不亦乐乎,他抽空对我们说:“明天我把手头的事安排一下,我和你们一起去找竹子巷。”
        有了这哥俩,我们原来一直悬着的心踏实了下来,找到他们,是寻访“娘家”一个很好的开头。然而,寻访竹子巷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4月10日下午,小李驾车,放下一摊子生意的老李给我们当向导,4个男人满怀信心,兴高采烈地向南京市东北角的栖霞区方向奔去。

        路上,老李告诉我们,一年前,他骑自行车专门到摄山镇去找过竹子巷,他去的时候,那里正在拆迁,村干部说是要建新村小区。“不知道竹子巷被拆掉了没有。但愿竹子巷能留下来。”老李在说竹子巷的时候,好像在说自己的家。

        小李的手机一直在响,他接了一个显然很重要的电话后,歉意地对我们说:“实在对不起,把你们送到后我得马上赶回去,没法再和你们一起去找竹子巷了。”他言语中流露出深深的遗憾。

        车子开得很快,老李拿着一张南京市区图,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上面比画。大约走了二十多公里,穿过一条又一条街道,我们到了栖霞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门前。四周高楼稀疏,宽阔的马路上行人寥寥。老李往车窗外张望,我们注意到他的表情不大对劲,他对这里显然不是很熟悉。

        小李停下车,拿过地图看了一会儿,下车去问一位等客人的面的司机。回来说:“那人说就在这里,不远,我们退回去一点就是。”老李和我们都舒了口气。掉回头走不远,是新建的乌龙山公园,公园很大,却不见几个游人。小李说:“好像就在这附近,你们慢慢找,我得先回去。”小李的黑色轿车一阵风似的远去,老李的脸上流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歉疚,仿佛他有什么地方对不起我们一样。

        新建的公路,新栽的道旁树,新盖的楼房。暮色在不知不觉中弥散开来,这让四周显得更加寂静和冷清。空旷的柏油路上几名施工的工人准备收工了。老李用听来青海味十足的普通话向他们打听,工人们又摇头又摆手,一脸茫然。环顾四周,不见竹子,更别说村庄和巷子了。直觉和种种迹象告诉我们,我们找错地方了。老李东张西望,满脸困惑,有偶尔走过的行人,他就扑过去打听,但每一次都是一无所获。即便是我们认为最大的参照标———摄山镇,被问到的人竟说不知道。如此说来,我们错得还不是一点半点,很可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了。老李不停地念叨:“哎呀,我恍惚了,到底在哪儿呢?”

        沿着通往乌龙山公园的一条马路边问边走,边走边问,不知不觉天完全黑了下来。我们虽然有些着急,但仍不停地安慰比我们还着急的老李。厚道的老李连声说:“怪我,怪我。”

        问来问去,终于问出了点眉目———我们的确走错了方向,老李所说的摄山镇在栖霞区东面,我们却走到了栖霞区的北面。好家伙,差了15公里!

        真是好事多磨。竹子巷,你到底在哪里?(记者:刘水 刘世云)

        河湟掀起“寻祖”热

        青海新闻网讯 一组《寻访“娘家”》系列报道深深触动了河湟两岸人民的心,来自西宁、平安、湟中、大通、民和、乐都、湟源的读者纷纷打来热线电话,有的要给记者提供采访线索,有的要求加入采访行列,还有的发表了他们独到的见解。本报编辑部热线电话和记者的手机每天都能接到几十名读者的来电和短信,浓浓的乡音里透着对“娘家”的牵挂和对这次采访活动的关注。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铁耀华先生打来热线电话说,他家也是从南京迁来的,在民和,有不少家族是从南京迁来的,比如川口镇的铁氏家族。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姚元昌先生来电说,他这几天因病住在省中医院,看到《寻访“娘家”》系列报道后心情十分激动,他很想早点出院,陪记者一同到大通看看姚氏家谱,家谱里明确记载了姚氏家族自明洪武年间某年某月被罪徙来宁的全部过程,十分翔实。

        手机号为136××××8828的张连福先生来电称,大通张氏家族的张氏家谱记载,他们的祖辈也是从南京来的。他说,一些大家族的家谱当中都有许多家规,这些家规其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或要求族人知书达礼,或要求族人知耻兴邦。一个家族就像一个国家一样,这种家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甚至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准则。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在一定层面映射着一个民族的历史。

        一位姓马的回族读者来电称,在报纸上看到《寻访“娘家”》系列报道后,知道了不少青海汉族来西宁的历史知识,他听老人们讲,他们家祖先也是从南京竹子巷来的,他这两天听到不少亲戚朋友(回族)也说是从江苏(南京)来的,他希望报社能考证一下。 (记者:苑玉虹 马吉祥 整理)

        青海汉族的形成经过了三个重要时期

        魏明章,西宁市政协委员,长期从事青海地方史研究

        青海新闻网讯 据我研究发现,青海汉民族的形成大致经过了三个重要的时期:(一)公元前61年,汉朝派后将军赵充国,率吏卒万人,来湟中屯田,大量汉人亦随之迁入,垦植羌人故田、公田。今西宁至平安一带是当年赵充国屯田活动的中心,西宁乐家湾是赵充国屯田时的驻军处,地方志称为“汉将营”。(二)公元元年(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秉政,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立西海郡,将内地“以千万数计”的“犯者”移此屯田。(三)明初,明政府为巩固边疆的统治,实行了“移民实行”的政策。明初移民,大致采用三种手段:军屯、民屯和罪徙。青海“第一口碑”就是罪徙的最有力证明。现在人们说,青海汉族来自南京竹丝巷是不符合历史的。应该说,青海的部分汉族来自南京竹丝巷,这在西宁汉族部分大姓的家谱和有关墓志碑石中,有许多资料可以佐证。如修于清乾隆年间的《西宁郭氏家族谱序》说:其祖明初从戎西宁。《西宁李氏家谱序》说:原为金陵大姓,洪武初徙居西宁。

        西宁汉族基本上还保留与原籍南京相同的语言词汇和风俗习惯,如西宁虽不产米,但却一直把面柜叫米柜。西宁人在婚丧中用的礼具如拜贴匣、盒尔祭祀和吹鼓手等,与南京婚丧中的风俗基本相同。每年春节扮演的社火,如旱船、舞龙灯、耍狮子等,也与南京无大差别。

        来源《西海都市报》记者 苑玉虹 马吉祥 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4 09:25 , Processed in 0.1014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