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2|回复: 2

花非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7-26 08: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7-26 08:44 编辑

    花非花___中国书画报4月19日刊出
                         
      姚思敏

       春节一过,梅花就开了。可是告诉我这消息的是成都繁华的科华北路中间的一排行道树。车窗外一排粉红掠过是梅花——好像有点不对也没去多想,但总是有个不爽在心头。隔天散步又走到那里,只见梅花依然在左来右去轰轰的四车道中央绽放——我已知道那天的不爽来自哪里了:不知哪位决策者的创意,居然把中国文人特别敬爱的梅花弄去当行道树!就像把林黛玉弄去当车模一样。当然,同是树木,为什么别的树可以做行道树而梅花不能呢?同是美女,林黛玉就不能做车模吗?
       台湾的文化人龙应台曾在一篇著名的文章“文化是什么?”里说“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这是一种习惯和约定。中国人有个有趣的爱好,他们在很早以前就喜欢把自然场景看作心境,“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植物的某些特质比作人的精神气质。竹子——虚心,清风亮节;菊花——傲霜,坚强;兰花——高洁;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等等。至于梅花更是历代文人歌咏的对象,人们把最美的词语和句子送给它:唐代李商隐 的“亭亭艳”,“袅袅香”,宋代陆游的“ 高标逸韵”,他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明 代的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更是写尽了梅的美丽与精神,成为梅花的绝唱。这样的情怀自然也滋养着画家的情愫。因此,在中国画里有这个特殊的分类:花鸟画。梅兰竹菊松柏荷花等等凡古诗词里大名家反复咏唱过的植物都有人画,高人逸士如扬州八怪画,民间窗花绣品床沿也画。甚至有些人一辈子就画一种花。为什么?他们哪里是在画一种植物?他们是在画一种品位,一种格调,一种情操,一种价值,一种期望。这里面有许多的讲究:关于画家特殊境遇的抒发,关于笔墨的自身体验,关于梅兰们的气质发掘或不同理解等等。一种植物就有这么多事,何况植物还有那么多。所以一味求新的老外艺术家们永远不理解:这是为什么?怎么可能!然而这就是文化,是中国人对待植物的文化。或者说是曾经的关于植物的文化。梅花当然可以做行道树,但就是给人没文化的感觉。
       我现在入住的工作室是一位留学奥地利的建筑设计家专门为我们12位艺术家量身定做的西洋风格建筑,不仅有布局合理宽敞明亮的画室和起居,还有非常独特而讲究的外观设计。方正大气的整体造型,错落别致的门窗编排,方圆曲直的建筑语言,挖空心思的材料搭配。可是,每当我从工作室的外围走过就会会心一笑并想同样的问题:这位先生忘了设计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硕大的草坪,或者说他把房子放错了地方,应该放在相当于某高尔夫球场那样的绿茵里面就精彩了。因为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适当的方位来欣赏它考究的外观。。而今当这些横平竖直的东西掩映在中国式的庭院里就什么效果都打五折了,惹的旁观者老问小区里怎么修了座大仓库?所以,文化与文化还很不同。
       现在时代变了,尤其是近30年大量的外国鲜花涌入我们的眼帘,美丽绝伦的摄影作品以及外国艺术家的关于花的作品折腾着我们的视觉。这些极其新鲜的感觉古人没有咏唱过,没有发掘过它们特定的文化意义。如果说之前我们对梅兰竹菊有特定的讲究的话,这些新对象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自己去设定,就像梵高的向日葵那一种奔放鲜活灿烂的精神特质,像莫奈的睡莲沉寂安详静穆的深邃意境。如果拿表现梅兰竹菊的方法去表现光焰亮丽的蝴蝶兰郁金香三角梅,那就张冠李戴文不对题了。
       常常在展览会上见到一些花鸟画作品,要么循规蹈矩重复古人美感又不及,要么信手拈来处处败笔,要么不痛不痒的画一些热带的奇花异草远不如照片强烈。我想都是因为没有像古人那样真心诚意地去感受去体会去爱戴去研究对象的缘故,更没有像陆游那样寻求作者与表现对象在精神上的共同点,写梅花更写自己。像梵高那样画向日葵更是在画自己。至多也就是寻找到某种特殊的表现方法,博观众猎奇一瞥而已。因此,我认为知其意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能敏感地体察到对象的精神风貌及与其他对象不同的美感所在,其次能找到恰当的表现方法,而非或者大笔一挥千花一面,或者小心烘染千画一幅。
       看起来一花一草的事做起来还真不容易。要美感要意义要格调要造型要笔墨要色彩,而且每一样还要别人没有体现过的“全新”。难怪有些人一辈子画一种花也没画好。也难怪林木先生在编排这一期花鸟人选的时候叹气说:印象中全国花鸟画家非常多,怎么选来选去感觉“大家”特别少,不像前两期人物和山水篇都排不下。可见花鸟画成功之不易也哉。
                                              2014/3/7于成都阳光城明星花园工作室姚思敏的中国画艺术 姚思敏的中国画艺术
    [img]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5UQ[BL(6~BS2JV6W}N6[%S.png[/img]http://blog.sina.com.cn/u/18277206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08: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1 人物介绍
       姚思敏,1957年,生于四川乐山;
      四川华阳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成都画院画家。

    2 生平
            画家曾师从工笔画家朱佩君女士。后入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进修,受冯建吴、李文信教授指导。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其工笔花鸟画尤有特色。曾在80年代后期的中国画界产生影响。近年来以工笔与写意、花鸟与山水兼容的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画展及学术邀请展

    3 主要作品
      1976年,随工笔画家朱佩君女士学习工笔花鸟画;1980年,入成都画院;1981年,赴云南写生、考察;1983年,入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研修山水画;1984年,赴黄山、苏州、杭州、无锡一带写生;1987年,作品《陈毅故居》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1988年,作品《清音》获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大奖;1989年,作品《芦苇》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四川省美展“金龙奖”、优秀作品奖;1989年,赴敦煌新疆写生考察。作品《风帆正起》入选中国第二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体育美展优秀作品奖;1990年,出席四川省第三届美术代表大会;1990年,作品《黄昏》入选台湾隔山大奖赛获优秀作品奖;1991年,作品《春水》入选中国当代工笔画第二届大展;1991年,作品《晨风》入选中日合办的中国的四季美展获优秀作品证书;199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92年,作品《清凉世界》入选中国首届花鸟画展;1993年,作品《幽壑秋声》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1993年,被评为国家二级美术师;1993年,应邀赴日本札幌、大阪、东京、京都等城市进行友好访问,作品《月夜故居》获日本北海道新闻社优秀作品奖、札幌中国画廊优秀作品奖;1994年,作品《暮秋晚唱》获中国当代工笔画第三届大展佳作奖;1995年,作品《秋满读书亭》、《秋声赋之一》入选取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中国工笔画学会女画家作品展;1995年,作品《芦荡清风》等两幅作品入选香港亚洲女画家作品展;1995年,应北京中国旅游书画联谊会邀请赴承德、内蒙采风、写生;1996年,作品《晓色天香》等四幅作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当代杰出青年画家作品展并应邀赴港参加有关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8-2 10: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06:37 , Processed in 0.1031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