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治华的一些优秀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及国外一些艺术馆收藏。他的画作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出版有《姚治华画集》、《姚治华画选》、《姚治华山水画选》、《中国画人物速写》、《姚治华小品画选》、《姚治华精品集》、《姚治华速写》、《荣宝斋画谱姚治华绘山水画和人物画》、《姚治华作品集》、《画与诗》等著作和录像光盘。中央电视台等 6 家电视台为其录制了专题片 5 集。主编出版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材(由中央美院 11 位教授编写)一套 9 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教材 21 本。 姚治华的中国画意境深邃,神韵精致,饱含激情。他一向以情作画。他满怀深情,用画笔描绘祖国的名山大川,刻画黎民百姓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既不忘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又注重吸收西画的精髓,不断追求创新,使其作品不落俗套和窠臼。其作品创作形式与风格多姿多彩,一些作品既磅礴大气,又清新优雅。他的人物画形象生动,出神入化,笔力雄健;山水画构图新颖,笔墨酣畅,情景交融,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意境。其作品广受喜爱,被国内外有关人士多方收藏;他的学生满天下,其中的研究生有刘大为、史国良、杨力舟、马振声、马海方、郑碎孟等。 姚治华先生从艺60余载,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万水千山,他曾多次带领学生前往祖国各地采风写生,12次带领学生登上美丽的黄山,参观考察、写生创作,成立了黄山写生画院并担任院长。姚治华先生还应邀先后赴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讲学并举办画展。他从根本出发,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吸取营养。高山大海向他召唤,花儿草儿向他微笑,森林港湾向他致敬,彩蝶翩翩向他飞来,孔雀含情为他开屏,百鸟齐鸣为他高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60余年的艰辛奋斗和摸爬滚打,姚治华先生于2010年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正式举办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个人画展,在气势雄伟、富丽堂皇的太庙举办了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意义的大型书画作品展览。来自各界专家、学者、同仁、朋友等约千余人参加了当天画展盛大的开幕仪式。 姚治华先生在接受专访时,高兴地说:“我首先要感恩社会,感谢这个时代,感谢社会各界人士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支持!同时感谢党对我的培养。” 姚治华给人感觉,善良、纯朴、大方、好客,气度非凡。通过接触交谈拜读姚治华画作和有关评论,让人心旷神怡,犹如回归自然;他的艺术特色与众不同;他追求的回归自然和传统的诗意,有着先进艺术的思想。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对应关系中人不断地发现和关照自己,既关照人生,也关照匳史,这是中国艺术家“天人合一”的重要美学思想,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我国历代不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是这一美学思想的本质体现,姚治华先生做到了真是了不起。 姚治华先生注重写实,注重写生,注重中西融合。这种折衷中西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广泛体现,与姚治华老师在一起感到他虽然年过八十,却朝气蓬勃身强体壮,这与他喜欢游山川的性格分不开。他的足迹踏遍中国西北、东南的名山大川,中原的山山水水皆留下了足印,黄山更是让他12次造访。黄山系列作品一直是姚治华山水题材的主要代表性系列作品,他多次亲临黄山写生,并在黄山脚下建有其黄山画院,其对黄山有深厚的情感,北美的河山,东南亚的胜景山村,也留下了他的不少足迹。每到一处他便展开纸砚,席地写生,写生稿一叠一叠,其中有些已汇编成册。这些写生稿本身就是一幅幅绝妙的来自生活之师的造化及他的心灵直现的精品,又是他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源源不绝的素材。从生活中来,细致深入观察生活,在其很多画中,都充分体现他对生活细腻入微的观察与发现。所以他的作品常画常新。每一作品都有清新的意趣,而不是老一套的重复。这同他重视写生与生活有莫大的关系。 姚治华的作品尤其山水画中,壑岭崇山,绿葱层林流瀑村野中,皆透出一种大地宇宙不息之气派。用笔意境天趣朴拙在陶醉于其艺术笔墨美感之余,在流连其精湛技巧的同时深深体会到其涵藏于画作中的宽博情怀,对万物,对天地,对人间的关爱之心,透现于笔墨、线条、墨色、色彩之中;再加之书法题画款式的拙辣,博大深厚,宇宙,人生多姿,在其山山水水,花花木木中,体现一种对万物的情趣:情怀的人文精神。澄怀观道,其画涵盖一种至大与至广。而这种人文精神是从画面上给人的一种感悟,不是通过理性、生套的哲理说出来,而是在画作上通过生机蓬勃的万物发出来的。 多年来,姚治华热心公益事业,屡次参加社会助残、抗震救灾和支农等书画捐赠慈善活动,被中华慈善总会聘为“慈善大使”,被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评为“中华名人支持三农功勋人物”。 “绘画的第一要旨是意境。”这是年逾古稀的当代著名画家姚治华先生在接受专访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姚治华的句句话语,不仅清晰地勾勒出其心中的艺术意境,而且向大众描摹展示出他宽广博纳、承古求新、执着追求、热爱人生、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深厚情怀。 雄浑激奋 古稀犹唱《黄河颂》 《雨后青山铁铸成》系列是姚治华近年来另一批备受推崇的作品。在画中,创作者一改前人牛毛、斧劈、铁线、米点等山石技法,以肆意游走的擦、染,控制得恰到好处的洇晕,以及体现现时代的亮色,绘就出一派笔墨迷蒙、气韵流动的雨后奇峰。但这流动,却让观者的心沉静、静谧,有融入自然的超脱。有评论说得好:《雨后青山铁铸成》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你看不出它属于哪门哪派,但它的笔墨、意境、神韵既是十足的传统,又是绝对的现代;如果没有一个现成的词可以形容这种既陌生又亲切、既传统又新颖的画风,我们姑且称它为“姚家样”。 “李可染曾经说过,创作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打进传统里去,还要以最大的功力打出来。有的人打不出来,就像蚕作茧似的,最后咬不出,困在里面变成蛹了。而能打出来的,就能破茧成蝶。”曾受教于李可染、叶浅子、蒋兆和、李苦禅等名师的姚治华,在谈到自己现在的成就时,坦言离不开老师们当年的言传身教,“李可染有四句话我记了半个世纪:哲学家的头脑、诗人的感情、科学家的毅力、杂技团的本领。这四句话指导了我全部的艺术实践。所以我常常觉得幸运,在学生时代能够遇到这些大师级的优秀老师。” 以哲学家的眼光观察事物,才能抓住事物本质的美;以哲学家的辩证思维对待生活的现象,才能更深刻地领悟创作中黑与白、疏与密、苍与润等各种对比,产生更丰富的表现。姚治华说这些认识和体会全部来自实践。 “还有创作的情感。只有以情作画才能画出打动人的作品,而诗人的感情恰恰是最浓缩的感情。”至于科学家的毅力,他以“百折不挠”和“严谨”表达着自己的理解,“创作不能知难而退,要有科学研究的持之以恒;同样不能想当然,要像科学实践一样严谨,精微必究。有些人把绘画看得很容易,认为大写意谁都可以来,其实不行。因为没有经过仔细研究和练功的绘画根本没有准头,更不论意境了。” 笔下万象 国画之变随时代 近年来,姚治华的创作往往以山水为题,被人们誉为以容纳百家的底蕴,扬洒不拘一格的特色。有人说他的画有油画般绚丽的色彩,也有人说他的画有版画般明快强烈的风格,还有人说他的画像连环画般构图灵活,更有人说他的画与这些画种只在似与不似之间。“连环画、年画、漫画、版画、油画我都学过,清楚它们各自的特点,但这些只是变法、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 其实姚治华的广博还不止于此。为了积蓄更多艺术养料,离休后的他游历了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足迹踏遍世界几百个博物馆或艺术馆,目光凝聚过异域的民族绘画、抽象派、现代派等众多风格流派,获取了沉甸甸的收获。 “我认为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可以兼收并蓄。不断积累的目的,是它们发生化学反应之后的那个‘新’。” 姚治华在涉猎了古今中外众多画种后,终于找到了自己最想表现的意境新声,那就是时代的声音。 “为了表现绘画的时代意境,我几乎不惜采用一切手段。” 至此,姚治华笔下的中国画万象迭出:城市斑斓的夜景、少数民族生活的剪影、西方大都市的风情、神舟升空的壮美以及自然山水的回声……“只要能表现生活的时代面貌,我都想去创造。因为现在的生活到处都是色彩,再不是古画中那些灰沉沉的孤云、深谷、茅屋了。”除却题材,姚治华在用笔、用色、材质等方面同样尝试出新,“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叶浅予强调从生活中来,都是同样的道理。中国画要向前推进,决不能一味摹古,我不仅要以现代山水表现现代生活,还要以现代山水表现现代人的心理。”我们期待,姚治华先生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够再创作出一批反映生活、反映时代的精品力作来回馈社会。衷心地祝愿姚治华先生身体健康,并祝姚老的艺术青春永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