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天赐 文/图
周末,逛北京琉璃厂文化商业街,看到一幅价值不菲的工笔牡丹画,问作者出处,原来是山东菏泽巨野县的农民画家。见我面露惊诧之色,店主拿出见多识广的温和底气说,不信你调查看,现在全国知名画店出售的工笔牡丹画80%出自巨野农民之手!
对巨野农民绘画之乡我早有耳闻,只是不知道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和作品销售量。
在全国20多个数得着的农民绘画之乡中,巨野属于另类的一个。农民画一般是稚拙、夸张、变形见长,描绘乡土生活场景,带着野性、天真和童趣。因其随心所欲、不合规矩的美,被外国人称作“东方毕加索”。巨野农民画没有这些特技、绝招和卖点。
巨野农民画的是“中国画”,具体讲是传统工笔画。其当家画种工笔牡丹,工整典雅、色彩绚丽、雍容华贵,雅俗共赏;加之工笔画费工费时,农民画师们不计时间成本的投入创作,这大概就是其产量和销售业绩能够在全国画乡中独占鳌头的原因吧。
巨野县地处鲁西南,作为山东省和全国经济欠发达的后发县区,以书画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具有启发和示范意义。
画笔为“犁”乡间无数生花手
癸巳春日,牡丹花将开,记者来到“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巨野县,探访当地农民依靠书画产业发家致富之路。
当年第一个带着画作闯市场、现任洪庙村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农民画家姚桂元说:“一名农民画师绘制一张普通尺寸的牡丹需要四天左右,售价六七百元,画得好的售价更高,月收入能达到四五千元,上万的也有不少。个别水平高的农民画家年收入30多万元。”
姚桂元的邻居王玉强正在建造一栋小别墅,他告诉记者:“新房子是我和妻子埋头作画10年‘画’出来的。建成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居室兼绘画工作室。”
与洪庙村相距20里的董官屯镇刘官屯村,村民徐凤秋创办了鲁西书画院,30多位来自本县农村和周边市县的学员伏案描红点翠,妙手生花。徐凤秋激励年轻的姑娘们:“从临摹勾线开始,安心练好基本功,将来路会越走越宽。好的画市场上供不应求。”
徐凤秋和她的第一批学员、本村的农家女孩逯雪伟现已加入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逯雪伟还因画结缘,与来自河南民权县“中国画虎第一村”的小伙子苗祥振结成伉俪。夫妻俩现在都是鲁西书画院的骨干画师兼培训老师。
书画产业红火,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引力场。在巨野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46岁的永丰街道吕庙村村民江霞,因为开办的小餐馆拆迁,也改行来培训基地学习画画。“画画挺难的,刚开始笔拿不动,慢慢就习惯了。这里培训的氛围好,学画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挺高雅的。”江霞说。
培训基地对所有学员免费开放,每年培训2000人。“有天赋的学员将来培养成画家,能创作原创作品,作品参加省内和全国画展,成为领军人物;普通学员培养成‘匠’,当画师,根据画家的图谱勾线上彩着色,他们的作品面向中低端市场。我们的绘画人才多,所以才形成产业。”巨野县书画院院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负责人陈广超介绍道。
目前,巨野县已形成绘画专业村60个,专业户500多户,书画装裱店70余家;有国家级美协、书协会员12人,省级美协、书协会员47人;常年从事绘画、装裱、销售的人员达9000多人;在全国建立70多个固定销售网点。这些共同筑牢了巨野农民绘画产业的根基。2012年全县销售书画作品80余万幅,实现产业增加值2.8亿元。作品远销全国30多个城市及日本、新加坡、美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画乡功臣“乡村之星”姚桂元
一个画乡的形成,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巨野农民善画牡丹,固然得益于菏泽“中国牡丹之乡”,但追溯起来又与某个灵魂人物的传奇经历有关。
上世纪70年代初,巨野县永丰街道洪庙村农民姚桂元,为解决全家温饱问题闯关东,在黑龙江省农村画家具,题材是大红大绿的牡丹花鸟。三年下来,不仅没饿着,还提高了绘画水平,得到很多人的赞许。这增强了他以绘画为业的信心。
这时,巨野县工艺美术厂招画工,姚桂元返乡进厂画出口工艺品彩蛋,在蛋壳上画花鸟、山水等,后来又增加画册页、屏风、挂扇。1978年,工艺美术厂因故停产。姚桂元联合下岗画师走南闯北,为车站、宾馆、商店画壁画,增加了收入,开阔了眼界。
1982年春,姚桂元带着精心创作的工笔牡丹花鸟到改革开放的旅游城市曲阜,与鲁宝斋和文奎堂画店联系,展销30余幅中堂画,受到好评。从此在曲阜、菏泽、济南多家画店打开销路,年销售3000多幅,解决了画工就业问题。接着又与北京琉璃厂荣宝斋等几十家画廊建立销售关系,作品供不应求。
姚桂元在县城开办了“古麟书画社”,画师从30名发展到200多名。人员不足,就自办培训班,采取老师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绘画人才;又聘请装裱师专业装裱,形成绘画创作、装裱、展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雏形。
30年前,人们对书画产业、文化市场还很陌生,农民搞绘画更是奇闻。但巨野农民姚桂元和他的伙伴们成功了。更多的巨野农民走上绘画产业致富之路。到1996年,巨野县民间绘画产业全面兴盛,绘画人员已近2000人,全县考入美术院校的200多人,涌现出王忠义、张乃兴等全国书画名家。
2000年12月26日,中国文联正式命名巨野县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
“中国农民绘画之乡”的命名,给巨野人民树立了一块永久的丰碑,这块金字招牌将世代相传,也标志着巨野丰厚的文化积淀,人才辈出,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民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农民不但能种地,也能成为艺术家!
姚桂元的代表画作《国色朝酣酒》、《花冠群芳》、《和平昌盛》、《锦堂富贵》等,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如今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2010年,山东省委组织部授予他“山东省乡村之星”。在洪庙村,他家有两栋两层楼房,前排儿子住,后排留给自己和老伴住。洪庙农民绘画合作社的牌子就挂在二楼大画室内的西墙上。
画成产业人才瓶颈求突破
“前天我们接到北京国安集团的500幅工笔花鸟订单,今天南京的老客户又打电话要画,说‘巨野牡丹,特别是你徐院长的牡丹,打遍天下无敌手’!我说,您这是在哄我多加班赶活吧。说真的,现在供不应求。”鲁西书画院院长徐凤秋笑着向记者“诉苦”说,“当然首先画要好。画工笔画很慢,一个人一月画不了几张。所以,我这里再多五六百人画也不愁卖。”
鲁西书画院现有150多位画师,多是邻近村庄的农家女,除住校外,大多数画师将画领回家中画,可以带孩子、忙家务。但这样容易分心,影响绘画质量和效率。为了稳定画师队伍,徐凤秋为入住画院的妈妈画师免费办理孩子入托,专车接送。学员免交学费,每画好一幅,还根据质量象征性地给予奖励,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该画院2000年创办,2009年被县里确定为农民书画创业孵化基地,已累计培养从事工笔绘画学员1250人,其中自主从事工笔绘画创业者1160人,带动就业3000余人。
田庄镇吕集村的吕红艳,丈夫外出打工,她来画院画画。“在这儿三年了,开始只是个填涂颜色的画匠,现在成了熟练的画师,平时我也很注重学习书画理论,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来这里学画的人,还可以接触到书画界的名人、高人,因为省、市、县领导对我们都很关照。”徐凤秋指着墙壁上的名师辅导照片逐一介绍。
目前,像鲁西书画院这样集书画创作、培训、经销为一体的民间画院、书画创作室、书画基地、书画专业合作社,在巨野县永丰、独山、麒麟、董官屯等镇(街)有70多家。尽管如此,高水平的画师仍然紧缺,尤其缺少创作型人才,因而作品多走中低端市场。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在巨野考察时说,一名画师如果只会“复制”一幅画,那么永远只是一个画匠,只能停留在作坊里,其画作也无法要上价。必须让农民画师加强学习,了解绘画史和绘画技巧,搞创作,出精品,才能赢得万千青睐。
为了提升画师整体水平,巨野县先后成立了农民书画研究会、巨野县书画院、巨野县中国画创作协会,建设了巨野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书画产业园,与国家及省、市工艺美院、画院建立培训进修关系。县书画院作为巨野书画产业的龙头单位,从培训、写生、创作、展览、交流、推介几个环节入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画乡知名度,使画乡品牌得到确立。
徐凤秋又有了新规划:“画院今后的画作,三分之一走中低端市场的路子;三分之一走收藏路径,以礼品的形式流通;三分之一要向更高的艺术水准靠拢,走创作之路。这最后一部分最难,也是最有意义的。”
农民绘画之乡巨野,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