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18|回复: 0

姚达添先生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12 10: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姚达添先生的传奇人生
    • 作者:郑 生  发布时间:2012/5/6 23:34:40  出处:潮南《杂志》
    •   我与姚达添先生说来真是有缘哪。我既是姚达添先生的小同乡,而且曾经是同行,我的母妗姚惠珍又是他的同学。我与他相识缘于在潮阳报社担任新闻采编工作期间。当时作为新华社综述评论室主任的姚达添先生得知家乡潮阳复办《潮阳报》的消息,十分高兴,对《潮阳报》的工作非常支持和关心,曾几次应邀前来我们报社进行业务指导,我有幸聆听过这位新闻前辈的谆谆教诲。他给我的印象是人比较清瘦,但精神矍铄,语气平和,为人谦逊,丝毫没有半点大新闻记者、大主任的架子。随后,我与他有过几次电话联系,因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他人缘好,每次回家乡,拜访、看望他的人可谓络绎不绝。

           有一次,我告诉他,我很想编著一部有关家乡风土人情方面的书,想请他给予支持配合。当我把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他时,他当即愉快表示应允。不久,由于我的身体健康原因,编著书一事不得不搁置了下来。到了2011年下半年,我旧事重提,又一次与姚达添先生进行电话,我请他自撰一篇3000字至5000字的自传,内容包括他的人生经历、新闻生涯等,他表示非常支持我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但他说他实在抽不出时间亲自撰写他的自传体文章。对此,我表示理解。因为他退休之后,应邀担任北京潮人联谊会潮阳分会会长之职,工作比较忙。此事又拖了二个多月,终于在那一天,他忙中挤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他一边品尝绿茶,一边向我讲述有关他那一段令人羡慕的传奇人生:

           姚达添先生于1942年10月5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县井都镇浦东村(今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和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学生时代是在贫寒苦读中度过的。兄弟姐妹五人中惟有他上到高中,但又差点中断学业。小学毕业后报考初中时连报名费都没有,报考初中的二角五分钱报名费是班主任老师为其垫付的。考上初中后,邻里和亲戚朋友都为之高兴,认为他是姚家的惟一“秀才”。那时,井都和沙陇两个地方没有一所中学,仅在井都神仙小学附设一个初中班,几百名考生中被录取者只有50名。他家距学校10里路,上学每天要往返20里路程,靠邻里的资助和少量助学金,他走读完成了初中学业,并顺利地考上了县重点中学——潮阳高级中学(今潮阳一中)。念完高中一年级,他响应国家号召,于196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有文化的战士。

           在服兵役期间,他积极进取,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军事技术,曾荣获“优等射手”称号,于1962年出席广州军区某部召开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被派往广州军区桂林步校深造。1965年7月军校毕业后返回原部队。1966年初被任命为营部书记,成为军队的一名基层干部。同年下半年,新华社到军队选调干部,姚达添先生符合其条件,从部队转入新华社工作。从此,他脱下戎装,成为国家通讯社采编队伍中的一名新兵,

        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直至2002年3月退休。

           姚达添先生一踏进新华社的大门,就被领导指派担任中央政治外事记者,长达15年之久。他大部分时间工作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周围,参加中央领导人许多重大活动的采访。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华国锋、胡耀邦等会见外宾;采访活动还包括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访华等。他有幸目睹中美建交和中日恢复邦交的谈判过程。有机会直接聆听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外国友人的谈话,了解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而增强了新闻敏感新性和提高快速写稿的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给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干的氛围。姚达添先生采写了大量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报道,其中,《中国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述评)在海内外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虽然姚达添先生的基础较差,但他作风严谨,工作勤奋,取得了较明显的业绩。1987-1990年驻香港分社三年间,他每年采写各类新闻稿件达380多篇,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新闻体裁多样,有消息、特写、综述、述评、通讯。在新闻竞争激烈的香港,他采写了不少独家新闻。1988年初,香港居民移居海外者增多。当地一些报社乘机大做文章。姚达添在采访中获悉,在澳大利亚定居十年的一位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政府经济部顾问返回香港寻求发展,他立即采写了一则独家新闻,播发后的翌日与吴学谦副总理就香港移民发表的谈话同时被刊登在多家港报上,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姚达添先生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在新闻采写、编辑和组织指挥报道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1993年新华社对外部成立了综述评论室后,他既是领导者,又是身体力行的新闻采访主力,研究形势,把握大局,精心采写,开拓进取,获得了好成绩。

           1993年以来,是姚达添先生多年新闻生涯中新闻成绩最为突出的六年,其长期积累的新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和发挥。那几年,他采写的200多篇新闻综述、述评全部为外电和海外报纸刊用,采用率达百分之百,有些稿件被多达十几家甚至20多家外报所采用。

           姚达添先生采写的大量有深度的报道稿件,内容涉及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其中有两篇评论最为人们所称道,即:《是“维护人权”,还是推行强权?——评美国国务院〈人权报告〉》、《和则两利 抗则俱伤——评中美经贸关系》。这两篇评论主题鲜明,评述深入,有理、有利、有节,并且适时播发,受到了海外新闻媒介的普遍重视。外国通讯社和二十余家海外报刊纷纷予以转播和刊登,在舆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述第一篇评论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央外宣办在一份人权刊物上对此稿在国外的反响进行通报。通报说:“2月27日,新华社对外播发了新华社记者姚达添采写的评论,在境外、国外引起较大反响,有力地配合了我国的对外人权斗争。”

           第二篇评论在主题的确立上创新,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中央外宣办在一份《简报》中说:“有关报道有力地配合了我与美国围绕着知识产权的斗争,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特别是新华社5月30日播发的评论《和则两利 抗则俱伤》尤为突出。该文摆事实,讲道理,巧妙地引用西方和亚洲的一些政治家和舆论批评美国错误的言论,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由于两篇评论比较典型地表现了作者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写作能力,被认为是姚达添先生的代表作。

           这些年来,姚达添先生多次被对外部领导派到外地担负一些重要的报道任务,如参加中央外宣办组织的“长江行”报道、深圳特区成立十五周年报道、重庆直辖市第一次党代会的宣传报道等,他每次都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并采写出一系列重点稿件。其中,《中国加快实施长江发展战略》(新闻分析)获中央外宣办优秀报道奖,他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成绩曾受到中央外宣办的称赞。

           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以及在实践中的积累和钻研,使姚达添先生对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尤其是对外报道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深入的把握,使他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对新闻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他连续多年为《中国新闻年鉴》撰写“新华社国内新闻对外报道”文章,对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新变化、新开拓、新进展进行总结归纳,并经常为新闻理论刊物《新闻业务》撰写稿件。

           1996年10月,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姚达添一篇8000字的论文入选。这篇题为《把新华社建设成为对外发布新闻的权威机构——浅谈穆青有关加强世界观点的论述》的论文,全面地总结分析了穆青同志的对外报道思想。

           后来几年,姚达添先生在制定报道计划、组织和进行新闻报道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对外报道的指导思想,积极宣传报道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有针对性地解释和回答海外读者关心的问题;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注意内外有别,讲究宣传艺术,为在国际上正确描绘社会主义中国的整体形象,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2002年,姚达添先生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新华社领导鉴于姚达添先生经验丰富遂聘他返回新华社工作。姚达添先生二话没说,返回新华社一干就是三年多时间,继续为新闻事业奉献了余热。至此,姚达添先生在新闻战线上整整奋斗了四十年之久。

           姚达添先生历任中央政治外事记者、编辑、发稿人、驻香港分社记者、对外部中文采编室副主任、综述评论室主任。其专业职称高级编辑。

           对于姚达添先生其人其事,新华社领导及同事、同行是如何评价的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段文字找到答案。

           原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之一冯健先生这样评价姚达添先生:“少年时代苦读激发出来的不懈追求的上进心志;军旅生活苦练磨砺出来的不畏困难的坚毅性格;在新华社苦干培养起来的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这三种精神元素合成姚达添的品格,也成为支起他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理念的三根基柱。也正是因为这样,虽然达添君的学历并不高,受到学校常规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在新华社工作期间,涉及的范围宽广,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体育等多个领域,采写的新闻作品有消息、通讯、综述、评论、新闻分析、特写等多种体裁……其中有些稿件有一定深度,在社会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原新华社汕头支社社长、高级记者王炜中先生这样评价姚达添先生:“第一方面,达添先生为人朴实厚道,且十分平易近人;第二方面,他作为新华社政治、外事记者,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稿件,其中有多篇新闻作品获奖。从为人和才华这两方面,达添先生都很值得我好好学习。”

        《深圳特区报》海外版原主编、姚达添先生的同行及同乡郑鸿裕先生这样评价姚达添先生:“过去我在《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期间,经常与达添先生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是为人谦和,没有半点大记者、大编辑的架子和派头。他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拼搏精神,爱岗敬业。由于他所处的位置十分特殊,他有多次机会亲眼见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还同领袖们合影留念。我非常羡慕他。他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有较大的影响,受到广泛好评。另外,他有多篇新闻作品获了奖。不论是其人品还是其新闻业务能力,他都很值得尊重,更值得我好好学习。”

        当我即将结束对他的采访时,姚达添先生无不感慨地对我说:他没有机会上大学,也没有受到新闻理论和新闻采编业务知识的系统培训,基础的确比别人差得多。好在他有刻苦钻研,勤奋拼搏的精神,又善于不耻下问,多向同事们学习请教。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过程中,他得益于许多老同志的教诲和帮助,特别是周立方教授对他的帮助最大。周教授不只是他的部领导,也是他的恩师。在学习采写综述类新闻稿件的初始阶段,周教授不仅悉心帮助他修改稿件,并且教他如何采写述评类报道。周教授说:任何体裁的新闻稿件都必须具有最新的新闻事实。采写综述类的稿件也不例外,除了平时要做大量的资料积累之外,还要善于捕捉新闻事件,并以其作为新闻写作的由头。

           姚达添先生历任中央政治外事记者、编辑、发稿人、驻香港分社记者、对外部中文采编室副主任、综述评论室主任。其专业职称高级编辑。

           2007年12月,姚达添先生出版了《姚达添新闻评述集》一书,洋洋50万字。虽然其中一小部分新闻作品是他与其他同事合写的,但该书可以说是他从事新闻工作40年的一个真实写照和缩影。据了解,《姚达添新闻评述集》的出版,成了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写作的好教材。2011年12月,该书又再版发行,这在新闻界被传为佳话。

           最后,我口占一首七言小诗赠与姚达添先生,结束本文的写作。诗曰:

           投身新闻四十年,

           酸甜苦辣记心间。

           回首往事终不悔,

           精神抖擞永向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9 05:05 , Processed in 0.0999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