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16|回复: 3

姚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14 16: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善[size=1em]







      姚善(1360~1402年),明建文时忠臣。初姓李,字克一,应城南乡姚家嘴人(《明史》作安陆人,后据《三台湖志》补正;姚善墓在姚家嘴),性耿直,仪表英伟,善谈论。












    [size=1em]1
    [url=]简介[/url]

    姚善  明洪武初,由乡举荐入太学。历任祁门县丞,卢州、重庆同知。洪武三十年(1397年),任苏州知府。姚善来后,主政公允,把握大局,不制定苛刻繁琐的条令来管理民众,诉讼之事因此逐渐减少。苏州人逐步改变了对明朝的看法,吴中大治。因守卫苏州者前有季亨、魏观,后有姚善、况钟,中有王观,皆贤能之士,称“姑苏五太守”,祭祀学宫。

    姚善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size=1em]2
    [url=]履历[/url]

    姚善  姚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结交贤能。只要听说谁人贤能,必躬身亲往拜访。一次,他得知王宾博学能文,就去拜访。但该公是个隐士,不愿接见,给了姚善一个闭门羹。但姚善却没有生气;第二日又去,王宾却装疯卖傻,又故意给他难堪,他还是笑着离开;第三日再去,终于感动王宾,两人结为好友。因为重士,苏州一些名士如王宾、韩奕、俞贞木、钱芹等都愿与他交往,经常与他在一起谈经论书。一日,他们在文庙学宫见面,准备谈论经书。钱芹首先发言说,谈论经书,不是今日急事!姚善惊问何故?钱芹给了他一本小册子,一看,全是关于战备的内容。钱芹说:“今燕王朱棣在北平起事,企图陷京都以篡皇位,我们作为建文帝的臣民,务以军备来保卫朝廷。”姚善点头称是。这时,燕王的兵已经南下,姚善一面联络镇江、常州、苏州、松州四郡首,集结民兵演练备战;一面推荐钱芹入朝为官,履行军务。他也亲至京师,得见燕王上书贬斥齐泰、黄子澄为奸。姚善声称燕王贬斥不当。建文帝遂诏见姚善,征求对策,姚善奏议起兵勤王。建文帝钦命姚善组织苏、松、常、镇、嘉兴五府兵勤王。建文四年(1402年),姚善的军队正在集结时,燕王已攻占京都。黄子澄痛心疾首,带着四个儿子逃到了苏州,与姚善商量招募勤王军。在编造黄册时,姚善将黄子澄两个孩子改了姓名,籍贯也改为昆山,几人发誓要为国事而不惜生命。后黄子澄约姚善航海起兵。姚善不允,说:“公,朝臣,当行收兵图兴复。善守土,与城存亡耳。”黄子澄去后,姚善率兵死守。



    [size=1em]3
    [url=]之死[/url]

    姚善  因部下许千户反叛,乘姚善不备,将他缚住,献给朱棣。朱棣以高官相诱,劝他投降,辅佐自己。姚善至死不从,被杀,年仅43岁。其儿子姚节等4人被发配边疆。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后,立即捉拿黄子澄。后黄子澄一族,除其子彦修和彦泽被姚善更名,是昆山口音,逃过一劫外,全族445人全部被杀。早年与姚善友好的常熟人黄钺,得知姚善死讯后,急登琴川桥,向西叩拜,并放声哭诉:“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同许身,君与孝孺同为国难死,吾岂能背义独生?”哭诉毕,命家人收归祭具,从容整衣冠,跳进水中自溺身亡。




    [size=1em]4
    [url=]人物评价[/url]

      从现有的资料看,在二十世纪国人研究明史的第一篇文章,是毋暇撰写的《明苏州太守姚善》,刊于《清议报》1901年3月20日。《清议报》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在日本创办的刊物,由梁启超等人主编,是一份进步刊物,文中称姚善为政持大体,不为苛细。当时,《清议报》发表这篇文章的用意,显然是为了唤起国人在清政府统治下,研究明朝历史的兴趣,并鼓舞起斗争勇气。

      历史上的东西对现实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借鉴,不同的角度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喟。从勤廉的角度审视姚善,主要有三点让人追想。

      一是“贤”,体现在对人才的态度。明朝初年,明太祖对苏州一直有较深的偏见,认为吴俗奢僭,要求历任苏州地方官对苏州重绳以法。在这种形势下,苏州那些奸诈之人就持他人短长相互攻讦。姚善来苏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折节下士,先后聘请隐士王宾、韩奕、俞贞木、钱芹等。请教治郡之策。每个月初都与贤士会与学宫。有一次,姚善迎请钱芹上座,请教经义文章。钱芹说:“此非今所急也。”姚善悚然起问。钱芹于是授书一册。姚善一看,都是治理苏州的建议方略。

      最能体现姚善对待人才态度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苏州湘城有个叫王宾的人,《吴中往哲记》里推崇他是吴中隐士第一,与吴县韩奕、昆山王履,并称“吴中三高”。王宾家世医业,比姚善岁数大,学博行商。明太祖曾想召王宾做官,王宾坚决不接受。姚善非常敬重王宾。姚善任职苏州后,仰慕他的名气,登门请教。地方官出门办事,排场很大,有开道的,有打伞的,于是一帮人浩浩荡荡来到王宾家门口。王宾早听见外面喧哗,他从门缝里张望,见大队人马罗列,心里很生气,就在屋子里高喊:别惊扰我的老母。说完自己爬后院围墙出去了。姚善知道自己遇见真正的高士了,第二天轻车简从来拜会,史书上称“独侯门下”,王宾这才肯见面,“据座受拜,以道诲之若师弟子也”,就是说,王宾跟姚善认真上了一课。

      二是“义”,表现在保忠臣血脉殚精竭虑。江西分宜县在明朝出过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是独揽朝政20年的大奸相严嵩,另一个就是铁骨铮铮、大义凛然、为建文朝捐躯的大臣黄子澄。

      明初的建文帝朱允炆是个开明仁君,一个500年来受到史学家深切怀念与同情的皇帝,时燕王朱棣拥兵自重。为强化中央权威、统护政令畅通、消除地方割据势力,黄子澄作为主要辅政大臣,提出“削藩”,黄子澄对燕王朱棣的认识与对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朱允炆也认同他的“先发制人能制人、后发制人制于人”的策略。但建文帝优柔仁弱,对朱棣动了恻隐之心,以致贻误战机。燕王朱棣则以“清君侧”为名公开举兵叛乱。当朱棣逼近南京、建文朝大势已去时,黄子澄当时不在主战场南京,而是在苏州募兵。他决心为建文朝共存亡,还将妻子许氏与四个儿子从江西分宜接到苏州。不久,南京陷落,朱棣当上了皇帝,黄子澄在嘉兴被人告发,押到了南京。朱棣对他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再处以“诛九族”的大屠杀,凶残的“瓜蔓抄”,使黄子澄家族共有445人被杀。在南京城破之前,黄子澄的妻子许氏与儿子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从老家到了苏州府,姚善见局势难以挽回,有意要为忠臣义士留下血脉,就改变了他们的姓名、户籍与身份,以便能逃脱即将到来的大屠杀。黄圭改名为田立微,户籍改在苏州府昆山县,身份是位道士,还教他学会昆山方言。二儿子黄玉改名为田彦修,身份是昆山县一农村的“里正”,也让他学会昆山方言。三儿子黄润改名为田彦温,四儿子黄泽还是少年,也是改名换姓。忠臣之后终于逃脱了朱棣的大屠杀。现在昆山仍有黄子澄的墓碑,上面镌刻着“明黄节悫公子澄墓”八个大字。

      三是“忠”,表现在起兵与苏州共存亡。朱棣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南下,同时上书朝庭贬黄子澄等人。姚善将黄子澄隐藏在苏州,黄子澄建议一起起兵反朱棣。姚善说:“公,朝臣,当行收兵图兴复。善守土,与城存亡耳。”黄子澄去嘉兴募兵后,姚善一方面向建文帝申述不应当贬黄子澄,促使朝庭复召黄子澄。另一方面秘密联络江南松、镇、常、嘉诸府练兵抵抗。建文帝失败后,姚善为被麾下许千户“缚以献,不屈,死。年四十三。”

      后人评价姚善治苏,都认为他为政持大体,不为苛细。说他在任时,苏州讼遂衰息,吴中大治。苏州人对姚善的追念,是把他与韦应物、白居易、孙冕、况钟同列,称“五贤”,并撰一联“政绩在斯贤,溯唐宋明有五大夫,吴郡楷模二千石;馨香隆厥祀,立功德言垂三不朽,太守风规数百年。”[1]








    参考资料:
    1.
    人物评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f1b80601009ou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16: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善:忠义太守贤良臣——“清官过眼录”之七         (2008-07-13 13:30:27)




    (明朝初年,大量苏州人从此地__苏州阊门迁往苏北盐城一带垦荒.图为苏州阊门)
        明朝的苏州,一共有五个父母官被老百姓认可、称颂,前有季亨、魏观、王观,后有姚善、况钟,都是一等一的好官,称“姑苏五太守”。
        姚善(1360—1402),字克一,安陆人,原来姓李,举人出身。洪武中由乡举历祁门县丞,同知庐州、重庆二府。洪武三十年迁苏州太守。
        从现有的资料看,在二十世纪国人研究明史的第一篇文章,是毋暇撰写的《明苏州太守姚善》,刊于《清议报》1901年3月20日。《清议报》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在日本创办的刊物,由梁启超等人主编,是一份进步刊物,文中称姚善为政持大体,不为苛细。当时,《清议报》发表这篇文章的用意,显然是为了唤起国人在清政府统治下,研究明朝历史的兴趣,并鼓舞起斗争勇气。
        历史上的东西对现实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借鉴,不同的角度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喟。从勤廉的角度审视姚善,主要有三点让人追想。
        一是“贤”,体现在对人才的态度。明朝初年,明太祖对苏州一直有较深的偏见,认为吴俗奢僭,要求历任苏州地方官对苏州重绳以法。在这种形势下,苏州那些奸诈之人就持他人短长相互攻讦。姚善来苏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折节下士,先后聘请隐士王宾、韩奕、俞贞木、钱芹等。请教治郡之策。每个月初都与贤士会与学宫。有一次,姚善迎请钱芹上座,请教经义文章。钱芹说:“此非今所急也。”姚善悚然起问。钱芹于是授书一册。姚善一看,都是治理苏州的建议方略。
        最能体现姚善对待人才态度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苏州湘城有个叫王宾的人,《吴中往哲记》里推崇他是吴中隐士第一,与吴县韩奕、昆山王履,并称“吴中三高”。王宾家世医业,比姚善岁数大,学博行商。明太祖曾想召王宾做官,王宾坚决不接受。姚善非常敬重王宾。姚善任职苏州后,仰慕他的名气,登门请教。地方官出门办事,排场很大,有开道的,有打伞的,于是一帮人浩浩荡荡来到王宾家门口。王宾早听见外面喧哗,他从门缝里张望,见大队人马罗列,心里很生气,就在屋子里高喊:别惊扰我的老母。说完自己爬后院围墙出去了。姚善知道自己遇见真正的高士了,第二天轻车简从来拜会,史书上称“独侯门下”,王宾这才肯见面,“据座受拜,以道诲之若师弟子也”,就是说,王宾跟姚善认真上了一课。
        二是“义”,表现在保忠臣血脉殚精竭虑。江西分宜县在明朝出过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是独揽朝政20年的大奸相严嵩,另一个就是铁骨铮铮、大义凛然、为建文朝捐躯的大臣黄子澄。
        明初的建文帝朱允炆是个开明仁君,一个500年来受到史学家深切怀念与同情的皇帝,时燕王朱棣拥兵自重。为强化中央权威、统护政令畅通、消除地方割据势力,黄子澄作为主要辅政大臣,提出“削藩”,黄子澄对燕王朱棣的认识与对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朱允炆也认同他的“先发制人能制人、后发制人制于人”的策略。但建文帝优柔仁弱,对朱棣动了恻隐之心,以致贻误战机。燕王朱棣则以“清君侧”为名公开举兵叛乱。当朱棣逼近南京、建文朝大势已去时,黄子澄当时不在主战场南京,而是在苏州募兵。他决心为建文朝共存亡,还将妻子许氏与四个儿子从江西分宜接到苏州。不久,南京陷落,朱棣当上了皇帝,黄子澄在嘉兴被人告发,押到了南京。朱棣对他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再处以“诛九族”的大屠杀,凶残的“瓜蔓抄”,使黄子澄家族共有445人被杀。在南京城破之前,黄子澄的妻子许氏与儿子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从老家到了苏州府,姚善见局势难以挽回,有意要为忠臣义士留下血脉,就改变了他们的姓名、户籍与身份,以便能逃脱即将到来的大屠杀。黄圭改名为田立微,户籍改在苏州府昆山县,身份是位道士,还教他学会昆山方言。二儿子黄玉改名为田彦修,身份是昆山县一农村的“里正”,也让他学会昆山方言。三儿子黄润改名为田彦温,四儿子黄泽还是少年,也是改名换姓。忠臣之后终于逃脱了朱棣的大屠杀。现在昆山仍有黄子澄的墓碑,上面镌刻着“明黄节悫公子澄墓”八个大字。
        三是“忠”,表现在起兵与苏州共存亡。朱棣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南下,同时上书朝庭贬黄子澄等人。姚善将黄子澄隐藏在苏州,黄子澄建议一起起兵反朱棣。姚善说:“公,朝臣,当行收兵图兴复。善守土,与城存亡耳。”黄子澄去嘉兴募兵后,姚善一方面向建文帝申述不应当贬黄子澄,促使朝庭复召黄子澄。另一方面秘密联络江南松、镇、常、嘉诸府练兵抵抗。建文帝失败后,姚善为被麾下许千户“缚以献,不屈,死。年四十三。”
        后人评价姚善治苏,都认为他为政持大体,不为苛细。说他在任时,苏州讼遂衰息,吴中大治。苏州人对姚善的追念,是把他与韦应物、白居易、孙冕、况钟同列,称“五贤”,并撰一联“政绩在斯贤,溯唐宋明有五大夫,吴郡楷模二千石;馨香隆厥祀,立功德言垂三不朽,太守风规数百年。”
    (苏州阊门附近的上津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4-19 07:29
  • 签到天数: 111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6-11-4 13: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姚波宗亲的辛勤付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7 08: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善

    姚善 (1360~1402年),历史人物,明建文时忠臣。初姓李,字克一,应城南乡姚家嘴人。




    简介  明洪武初,由乡举荐入太学。历任祁门县丞,卢州、重庆同知。洪武三十年(1397年),任苏州知府。姚善来后,主政公允,把握大局,不制定苛刻繁琐的条令来管理民众,诉讼之事因此逐渐减少。苏州人逐步改变了对明朝的看法,吴中大治。因守卫苏州者前有季亨、魏观,后有姚善、况钟,中有王观,皆贤能之士,称“姑苏五太守”,祭祀学宫。
    姚善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履历  姚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结交贤能。只要听说谁人贤能,必躬身亲往拜访。一次,他得知王宾博学能文,就去拜访。但该公是个隐士,不愿接见,给了姚善一个闭门羹。但姚善却没有生气;第二日又去,王宾却装疯卖傻,又故意给他难堪,他还是笑着离开;第三日再去,终于感动王宾,两人结为好友。因为重士,苏州一些名士如王宾、韩奕、俞贞木、钱芹等都愿与他交往,经常与他在一起谈经论书。一日,他们在文庙学宫见面,准备谈论经书。钱芹首先发言说,谈论经书,不是今日急事!姚善惊问何故?钱芹给了他一本小册子,一看,全是关于战备的内容。钱芹说:“今燕王朱棣在北平起事,企图陷京都以篡皇位,我们作为建文帝的臣民,务以军备来保卫朝廷。”姚善点头称是。这时,燕王的兵已经南下,姚善一面联络镇江、常州、苏州、松州四郡首,集结民兵演练备战;一面推荐钱芹入朝为官,履行军务。他也亲至京师,得见燕王上书贬斥齐泰、黄子澄为奸。姚善声称燕王贬斥不当。建文帝遂诏见姚善,征求对策,姚善奏议起兵勤王。建文帝钦命姚善组织苏、松、常、镇、嘉兴五府兵勤王。建文四年(1402年),姚善的军队正在集结时,燕王已攻占京都。黄子澄痛心疾首,带着四个儿子逃到了苏州,与姚善商量招募勤王军。在编造黄册时,姚善将黄子澄两个孩子改了姓名,籍贯也改为昆山,几人发誓要为国事而不惜生命。后黄子澄约姚善航海起兵。姚善不允,说:“公,朝臣,当行收兵图兴复。善守土,与城存亡耳。”黄子澄去后,姚善率兵死守。
    之死  因部下许千户反叛,乘姚善不备,将他缚住,献给朱棣。朱棣以高官相诱,劝他投降,辅佐自己。姚善至死不从,被杀,年仅43岁。其儿子姚节等4人被发配边疆。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后,立即捉拿黄子澄。后黄子澄一族,除其子彦修和彦泽被姚善更名,是昆山口音,逃过一劫外,全族445人全部被杀。早年与姚善友好的常熟人黄钺,得知姚善死讯后,急登琴川桥,向西叩拜,并放声哭诉:“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同许身,君与孝孺同为国难死,吾岂能背义独生?”哭诉毕,命家人收归祭具,从容整衣冠,跳进水中自溺身亡。

    人物评价  从现有的资料看,在二十世纪国人研究明史的第一篇文章,是毋暇撰写的《明苏州太守姚善》,刊于《清议报》1901年3月20日。《清议报》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在日本创办的刊物,由梁启超等人主编,是一份进步刊物,文中称姚善为政持大体,不为苛细。当时,《清议报》发表这篇文章的用意,显然是为了唤起国人在清政府统治下,研究明朝历史的兴趣,并鼓舞起斗争勇气。
      历史上的东西对现实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借鉴,不同的角度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喟。从勤廉的角度审视姚善,主要有三点让人追想。
      一是“贤”,体现在对人才的态度。明朝初年,明太祖对苏州一直有较深的偏见,认为吴俗奢僭,要求历任苏州地方官对苏州重绳以法。在这种形势下,苏州那些奸诈之人就持他人短长相互攻讦。姚善来苏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折节下士,先后聘请隐士王宾、韩奕、俞贞木、钱芹等。请教治郡之策。每个月初都与贤士会与学宫。有一次,姚善迎请钱芹上座,请教经义文章。钱芹说:“此非今所急也。”姚善悚然起问。钱芹于是授书一册。姚善一看,都是治理苏州的建议方略。
      最能体现姚善对待人才态度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苏州湘城有个叫王宾的人,《吴中往哲记》里推崇他是吴中隐士第一,与吴县韩奕、昆山王履,并称“吴中三高”。王宾家世医业,比姚善岁数大,学博行商。明太祖曾想召王宾做官,王宾坚决不接受。姚善非常敬重王宾。姚善任职苏州后,仰慕他的名气,登门请教。地方官出门办事,排场很大,有开道的,有打伞的,于是一帮人浩浩荡荡来到王宾家门口。王宾早听见外面喧哗,他从门缝里张望,见大队人马罗列,心里很生气,就在屋子里高喊:别惊扰我的老母。说完自己爬后院围墙出去了。姚善知道自己遇见真正的高士了,第二天轻车简从来拜会,史书上称“独侯门下”,王宾这才肯见面,“据座受拜,以道诲之若师弟子也”,就是说,王宾跟姚善认真上了一课。
      二是“义”,表现在保忠臣血脉殚精竭虑。江西分宜县在明朝出过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是独揽朝政20年的大奸相严嵩,另一个就是铁骨铮铮、大义凛然、为建文朝捐躯的大臣黄子澄。
      明初的建文帝朱允炆是个开明仁君,一个500年来受到史学家深切怀念与同情的皇帝,时燕王朱棣拥兵自重。为强化中央权威、统护政令畅通、消除地方割据势力,黄子澄作为主要辅政大臣,提出“削藩”,黄子澄对燕王朱棣的认识与对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朱允炆也认同他的“先发制人能制人、后发制人制于人”的策略。但建文帝优柔仁弱,对朱棣动了恻隐之心,以致贻误战机。燕王朱棣则以“清君侧”为名公开举兵叛乱。当朱棣逼近南京、建文朝大势已去时,黄子澄当时不在主战场南京,而是在苏州募兵。他决心为建文朝共存亡,还将妻子许氏与四个儿子从江西分宜接到苏州。不久,南京陷落,朱棣当上了皇帝,黄子澄在嘉兴被人告发,押到了南京。朱棣对他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再处以“诛九族”的大屠杀,凶残的“瓜蔓抄”,使黄子澄家族共有445人被杀。在南京城破之前,黄子澄的妻子许氏与儿子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从老家到了苏州府,姚善见局势难以挽回,有意要为忠臣义士留下血脉,就改变了他们的姓名、户籍与身份,以便能逃脱即将到来的大屠杀。黄圭改名为田立微,户籍改在苏州府昆山县,身份是位道士,还教他学会昆山方言。二儿子黄玉改名为田彦修,身份是昆山县一农村的“里正”,也让他学会昆山方言。三儿子黄润改名为田彦温,四儿子黄泽还是少年,也是改名换姓。忠臣之后终于逃脱了朱棣的大屠杀。现在昆山仍有黄子澄的墓碑,上面镌刻着“明黄节悫公子澄墓”八个大字。
      三是“忠”,表现在起兵与苏州共存亡。朱棣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南下,同时上书朝庭贬黄子澄等人。姚善将黄子澄隐藏在苏州,黄子澄建议一起起兵反朱棣。姚善说:“公,朝臣,当行收兵图兴复。善守土,与城存亡耳。”黄子澄去嘉兴募兵后,姚善一方面向建文帝申述不应当贬黄子澄,促使朝庭复召黄子澄。另一方面秘密联络江南松、镇、常、嘉诸府练兵抵抗。建文帝失败后,姚善为被麾下许千户“缚以献,不屈,死。年四十三。”
      后人评价姚善治苏,都认为他为政持大体,不为苛细。说他在任时,苏州讼遂衰息,吴中大治。苏州人对姚善的追念,是把他与韦应物、白居易、孙冕、况钟同列,称“五贤”,并撰一联“政绩在斯贤,溯唐宋明有五大夫,吴郡楷模二千石;馨香隆厥祀,立功德言垂三不朽,太守风规数百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3 22:07 , Processed in 0.1244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