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21|回复: 0

苏绣大师姚建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18 10: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绣大师姚建萍

    2009年08月07日   来源:中国吉林网

        姚建萍, 1967 年出生于苏州镇湖。其刺绣艺术既承袭苏绣传统,又具创新特色。所绣名人肖像和其他绣品屡获大奖。《沉思》(周恩来)、《伟人的风采》(邓小平)、《吹箫引凤》于1998年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蒙娜丽莎》和《世纪和平--百鸽图》分别在 2001年、2004年两次获得(中国)民间工艺最高荣誉“山花奖”。《我爱中华》于2004年9月搭载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卫星遨游太空。1997年、2004年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民间工艺大师”称号。2005年1月,入选2004年度“盛世乡约·(中国)时代十位新闻人物”、“2004年全国十大艺术英才”。
        中国第三代苏绣艺术大师姚建萍早就闻名遐迩,仅凭着一枚银针,缕缕丝线,巧手竟能绣出如此丰富、美妙逼真的人物、花卉、动物、山水绣品。那巨幅绣品《红梅报春图》、《世纪和平--百鸽图》,特别是中外名人绣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董建华、何厚铧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日本皇妃等神韵风采,栩栩如生。这些屡获大奖的艺术珍品,无疑是姚建萍多年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苏绣文化的悠远历史,昭示着苏绣艺术的灿烂前景。
        传统苏绣的滋养
        烟波浩渺的太湖水积淀了绵延深厚的吴文化,湿润肥沃的江南大地孕育了吴中儿女勤劳聪慧、精细柔韧的特质。姚建萍的出生地--苏州太湖之滨的镇湖镇,及与之毗邻的木渎、东渚镇均是苏绣的发源地。苏绣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绣。苏绣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吴国官员在迎送使节的场合就有穿绣衣的习惯。宋代苏绣艺术趋于成熟,苏州城内出现很多刺绣商号和作坊。明代宫廷在苏州设织染局,下设绣作,民间"家家养蚕,户户刺绣"。20世纪以来,苏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刺绣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绘画手法,相继创制了仿真绣、乱针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其中双面绣在上下一次运针的过程中,产生正反两面的图案、针法和色彩完全相同的艺术效果,可供两面欣赏,集中体现了苏绣精、细、雅、洁的高超技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木渎镇是我国第一代苏绣艺术大师、清末"刺绣皇后"沈寿的故里。位于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西侧的虹饮山房,就是沈寿当年学绣成才的地方。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8岁。大师虽去,艺术长存,她的精美绣品长留人间,至今仍熠熠生辉。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馆都收藏有沈寿的绣品。当人们看到她绣的《八仙上寿图》、《无量寿佛图》、《耶稣像》、《万年青》、《花鸟册页》、《观音像》、《文蛤图》、《柳燕图》时,无不为之倾倒,惊叹其超人的智慧和巧手,把传统的苏绣工艺提高到了绚丽神奇的艺术境界,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苏绣的后起之秀。在传统苏绣的滋养下,木渎镇走出了顾文霞、李娥英等第二代苏绣艺术大师。如今,又走出了第三代苏绣艺术大师姚建萍。
        2004年3月28日,木渎镇政府投资300万元,专为姚建萍个人兴建的刺绣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位于虹饮山房的东侧,占地6亩,是一座具有东方特色、中西合璧的园林式建筑。艺术馆融设计、制作、研究、展示于一体,有苏绣展示大厅、刺绣工作室、接待厅、艺术培训基地等,这不仅为姚建萍艺术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幽雅的文化氛围和坚实的设施基础,也让苏绣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从艰辛学艺到第一次获金奖
        1967年,姚建萍出生在镇湖镇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村里的干部。木渎古镇曾评出“姑苏十二娘(吴娘)”,由船娘、绣娘、织娘、茶娘、扇娘、灯娘、琴娘、蚕娘、花娘、歌娘、面娘、蚌娘组成,每一位吴娘都是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吴地妇女的典型代表,浓缩了2500年精湛深厚的历史内涵,是木渎古镇吴文化的瑰宝。姑苏十二娘中,绣娘是最典型的代表。苏州有10万绣娘,特别是太湖之滨的木渎、镇湖、东渚等乡镇,上至八旬老太,下至十来岁女孩,都会描龙绣凤;如今的镇湖镇有8000绣娘,依然承袭了"户户有绷架,家家会刺绣"的民风。
        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姚建萍8岁那年就跟着母亲拿起了绣针。不过,姚建萍不像有的女孩是父母逼着干的,她是因为自己喜欢才开始绣的。11岁那年的暑假,她在领带上独立绣完了一只凤凰。看着自己用整整一个暑假一针一线绣出的七彩凤凰,姚建萍激动了,她觉得,凡事只要认真踏实地去做,就能做成。刺绣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本领,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由于对刺绣的热爱,在校学习成绩很好的姚建萍,上完高中便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在家专门从事刺绣工作。
        1987年姚建萍到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办厂刺绣班学习了三年,接着又拜工艺师徐志慧为师,在她家里学了整整4年。徐志慧是第二代苏绣大师顾文霞任所长的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苏绣专家,培养过很多学生,姚建萍去她家学艺一个月,她就喜欢上了这个认真刻苦、悟性又好、胸怀大志的徒弟。如今回忆起那段学艺历程,姚建萍还是难以忘怀。4年时间,无论酷暑严寒,姚建萍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多学点东西,到了冬天,姚建萍每三天做一次饭,七天做一次菜,吃饭时将冷饭倒点开水煮泡饭,将菜热一热就随便凑合一顿。4年来,她每月只回一次家。回家那天还要工作到下午4点,走20分钟到汽车站赶末班车,坐45分钟到镇湖下车,再步行45分钟走7里乡路到家。冬天日短时,她常常是顶着月光回家的,第二天下午,她又匆匆赶回徐师傅家。4年中,徐志慧严谨精湛的刺绣艺术使姚建萍终生受益。在姚建萍看来,学艺以前,她的绣品只是平面的、象形的、呆板的,在徐师傅的指点下,使她领悟到刺绣要把绘画的美学、摄影的光影变化、透视与色彩的表现手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绣一片树叶,也要绣出立体感、生命力,绣人物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学艺期满后,姚建萍给自己定了很高的目标。苏绣中最难的是人物肖像绣,她决心在人物肖像绣上求突破。1995年春天,姚建萍从朋友手中觅得一幅意大利摄影家为周恩来总理拍摄的照片。这幅照片摄于多事之秋的20 世纪70 年代初,画面上的周总理身着水灰色中山装,面容清癯,安详地侧坐在紫红色沙发上。凭着对周总理高尚人格的崇敬和四年学艺打下的扎实基础,姚建萍决定完成好这幅人物肖像绣作品,并把这幅作品定名为《沉思》。在制作《沉思》的整整8个月时间内,姚建萍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常常连续工作多时忘了吃饭。有时在深夜已经躺下,想起一个好的构思又跃然起床。在这段时间内,她的牙疼病经常发作,有时腮帮红肿得说话都困难,但她总是吃点止痛片就继续工作,后来4颗臼齿先后松动脱落,人也明显消瘦,从原来的56公斤降到了49公斤。经过240多天倾尽心血的绣制,《沉思》大幅绣像终于在年底前绣成了。由于配色精妙、针法独到、线条细腻,绣像上周总理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跃然于丝帛之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第二年,镇湖镇举行刺绣作品比赛,姚建萍的《沉思》在高手如林的赛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镇刺绣作品比赛一等奖。这使姚建萍对今后绣好人物肖像充满了信心。于是,她一鼓作气完成了邓小平绣像《伟人的风采》和精微绣《吹箫引凤》。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98年6月,姚建萍在苏州市民文协会领导的带领下,带着她的《沉思》、《伟人风采》和《吹箫引凤》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博览会。她这三幅刺绣作品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评委和观众,不少人噙着泪花在这三幅绣像前久久凝视。最后,姚建萍的三幅作品均获得金奖。一人获三个金奖,这在首届中国国际博览会上是绝无仅有的。
        登攀高峰的足迹
        在首届中国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姚建萍意识到自己终于在刺绣艺术道路上走出来了。如果利用已有的名气进入市场,无疑能获得较高的市场利润。事实上,姚建萍经过前几年的投入,确实也需要有经济利益的回报了。但姚建萍有她的远见高明之处,她没有急于进入市场。这也是大师和普通工艺师的区别所在。姚建萍认为,如果急功近利,艺术上就会走下坡路,她要静下心来,认真踏实地绣好一件件精品,让苏绣艺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真正走向世界。
        姚建萍最擅长人物肖像绣,她瞄准的都是重大题材、重要人物。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姚建萍于1997年6月绣制了董建华肖像,后由董建华收藏。为庆祝澳门回归,她1999年12月绣制了何厚铧肖像,作为中央政府礼品赠送。2002年5月,南京大学百年华诞,姚建萍和她手下的38位绣娘,历时135个日日夜夜,用针2.2亿,线色1650种,绣制了大型人物群绣《高山流水校友情》(江泽民与八位校友在中南海聚会),作为校庆贺礼。在这幅作品中,姚建萍对每个细节的结构、环境、色彩、针法都精心推敲,将人物的神采,背景与空间感,衣服的质料感,红木凳子的木质感,地毯的厚实感,窗帘的透明感,流水的动感,都表现得细腻逼真,被南京大学作为特级珍品收藏。2003年,姚建萍接到联合国TIPS中国东方文化艺术中心的特殊定单--绣制《和平》(江泽民主席与安南秘书长)大幅绣品。她将整幅画面绣得虚实结合,人物面部表情细腻、眉目传神,绣品完成之际,联合国TIPS执行主席巴雷斯专程赶到苏州参加封针仪式。为庆祝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2004年6月,姚建萍又和绣娘们特制了世界最大的《组合园林图》刺绣作品,向世遗大会献礼。同时,她们制作的苏绣巨作《姑苏繁华图》,作为旅游景观首次在苏州南园护城河桥栏作永久性展出,让中外游客和市民在室外就能观赏到这幅苏绣精品。
        而让姚建萍感触最深的,要数她主绣的大型苏绣作品《我爱中华》搭载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卫星顺利升空并返回地面。这事要从姚建萍第一次东莞之行说起。那次她应邀去东莞办绣展,巧遇巨幅国画《我爱中华》的作者、全国劳模谭灿辉先生。姚建萍非常喜欢国画《我爱中华》,这幅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爱祖国爱人民的重大主题。两人一见如故,在交谈中姚建萍得知,谭灿辉欲将国画《我爱中华》搭载卫星上天,又苦于作品太大太重的问题不能解决。姚建萍就想,如果将《我爱中华》用苏绣艺术表现出来,不就能解决体积重量问题了吗?此作品上的56个民族代表着中国13亿人民,我是中华儿女的一员,如果能通过我的手绣出《我爱中华》,并将作品送上太空遨游,既可表达13亿人民心连心、渴望和平的美好夙愿,又能使中国的苏绣艺术名扬全球。于是两人就商量决定,由姚建萍负责将《我爱中华》制作成苏绣作品,由谭灿辉负责联络搭载卫星之事。
        2004年4月,姚建萍提供了《我爱中华》的刺绣作品图稿,航天专家为此设计了80多张图纸,经反复实验论证,最后同意把这幅绣品带上卫星。接着就进入实质性的刺绣创作阶段,然而困难也随之而来。首先是按照搭载卫星的航天技术要求,刺绣画及包装重量不能超过500克,高度不能超过45厘米。这些数字意味着绣品必须按照1∶9的比例缩小原画,而且在底料、丝线、装裱的材质上都要受很多限制。其次,画面上人物众多,有56个民族112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主角,每两个人代表着一个民族,穿不同的衣服,摆不同的姿势,这是姚建萍以往的作品中从来没有过的。为了在寸人豆马的面积上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姚建萍带领她刺绣艺术馆的18位绣娘,用精微绣手法,把丝线分成64份来绣。人物脸部面积太小,只要一针之差就能导致脸部变形,即便是技艺精湛的绣娘,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一位年龄稍大的绣娘绣到最后双眼严重充血,为此花去几千元医疗费不说,让姚建萍现在仍感到歉疚的是,医生说这位绣娘的眼睛从此不能再绣精细的作品了。还有就是在绣少数民族服饰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每个民族的服饰都不能搞错,为此国画《我爱中华》的作者谭灿辉带着民族博物馆的专家,8次来到苏州姚建萍刺绣制作现场,带来大量资料,对细微处一一作了校对。姚建萍用了几十种不同的针法来体现民族服饰的特色和质感以及背景与人物的空间感。有大量的绣制工作是别人难以替代的,姚建萍必须亲手完成。回忆起这么多人共同奋战200多天的艰辛日子,姚建萍说,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当时她还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航天部门不能保证卫星万无一失,作品完好无缺地回来,保险公司又不敢上保险。如果有什么闪失,不光她和18位绣娘200天的努力要白费(绣娘们都是靠做针线维持生活的,姚建萍要对与她一起付出艰苦劳动的姐妹们负责),更重要的是在世界舞台上将给中华民族造成负面影响。姚建萍虽然坚信我国先进的航天技术,相信自己和绣娘们的努力不会白费,但还是忐忑不安。
        大型苏绣作品《我爱中华》终于完成了,在纵43厘米、横4.2米的丝绸上,绣制了56个民族112个青年男女,他们相聚在巍巍长城下,人人身穿鲜艳的民族服饰,个个面部表情生动,姿态和谐大方。作品色彩鲜明,绣工精美,堪称一流精品。天遂人愿。2004年9月27日16时,大型苏绣作品《我爱中华》带着姚建萍和绣娘们的美好祝愿,搭载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卫星顺利升空,在太空轨道飞行18天,环绕地球286圈,行程超过1200万公里,于2004年10月15日顺利返回地面。听到喜讯,姚建萍悬着多时的心终于落下了,在很多荣誉面前不轻易激动的姚建萍,也难以止住激动的泪水。不久后,航天英雄杨利伟为这幅大型刺绣签了“圆梦”两字。可以说,苏绣《我爱中华》从一种特殊意义上圆了姚建萍“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成功后的追求
        姚建萍告诉我,国内外许多买家愿出高价购买《我爱中华》和她创作的精品,但她都舍不得,因为这些作品见证了她的成长足迹。
        姚建萍的刺绣作品惊动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一向以收藏“明清古文物”著称的故宫博物院,去年专门启动了对“现代名家精致作品”的“收藏工程”,并选定了百种艺术门类进行实地考察,而姚建萍的刺绣作品从向第28届世遗会献礼的《组合园林图》,到搭载卫星绕地球286圈的大型苏绣《我爱中华》等,接二连三地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2004年11月22日,以故宫博物院党办主任魏殿松等为首的故宫专家一行专程从北京赶赴木渎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实地考察了姚建萍苏绣艺术后,当即授予她“禁城书画艺术协会会员”证书。
        专家们观摩了大型苏绣《我爱中华》后忍不住啧啧称叹,故宫博物院收藏评审小组成员之一的张志和博士说:56个民族112位人物身着民族盛装表达着同一个“民族团结才能祖国繁荣富强”的心愿,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品搭载我国卫星顺利升空返回,其特殊历史价值更是绝无仅有,此作品创作中运用的60多种苏绣针法亦可称为是一部苏绣艺术的“百科全书”,能将思想性、历史性和艺术性融合得如此恰到好处,此作品将来必定会成为“国宝”级艺术品。
        前不久,由农民日报社、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牵头,农业部有关部门等联合举办的2004年度“盛世乡约·时代新闻人物”评选中,姚建萍被评为全国10位时代新闻人物之一。在“2004年全国十大系列英才”推选活动中,姚建萍和余秋雨、姜昆等一起被推选为“2004年全国十大艺术英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1997年授予姚建萍“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后,2004年10月,又授予她“民间工艺大师”称号。姚建萍还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朱镕基的亲切接见。
        面对如此丰厚的成果和崇高的荣誉,今年38岁的姚建萍既十分珍惜,又看得很平淡。姚建萍说,我在艺术道路上虽然登上了一定的高度,但远没有达到顶峰,自己的刺绣艺术还要不断打磨。苏绣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继承、创新,在攀登新的苏绣艺术高峰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新领域需要探索,还有不少新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怎样把传统的手工制作与现代先进的电脑技术相结合?如何总结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这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姚建萍说,近几年学习了一些理论专著,听过一些高层次的专家讲座,深切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她说,我真后悔当初上完高中稀里糊涂地放弃了考大学。现在碰到后来考上大学的同学,总感到很羡慕。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个愿望,什么时候能进美院好好读几年书。无奈现在工作实在太忙,但这个愿望我一定要实现。
        这些年,她在北京、广州、天津等国内大城市和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举办了"姚建萍刺绣艺术展",她的刺绣作品被许多国家收藏。2002年8月,姚建萍应荷兰一家基金会之邀,作为中国惟一的民间艺术家到荷兰进行文化交流,举办刺绣艺术展。荷兰鹿特丹市市长观赏了她的刺绣精品后连呼神奇,随即向各国驻荷兰大使的夫人发出邀请函,请她们来共同分享来自中国的艺术珍品。几十位见多识广的大使夫人,对琳琅满目的苏绣精品啧啧称道,爱不释手。澳大利亚驻荷兰大使夫人惊讶地说,中国的刺绣艺术了不起!姚建萍说,出国参加文化交流,让世人欣赏中国古老又年轻的刺绣艺术,使我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刺绣工作者的自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9 02:29 , Processed in 0.1013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