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53|回复: 1

大沟海朗 神秘古城诉说历史沧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26 13: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沟海朗 神秘古城诉说历史沧桑
    2014-08-26 11:37 来源:阳江日报 


    “有海朗没阳江,有阳江没海朗。”这是阳江广为流传的一句古话。海朗城,这座位于阳东县大沟镇海头村的古城,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虽已是残垣断壁,但古城墙遗址、“镇海山”巨石、第一山古寺以及“十万八千四”藏宝传说,至今依然像谜一样,吸引着无数人前去访古探秘。

    撰文/任绍华谢明君摄影/谭文强

    600年前古城墙

    前不久,在海头村62岁村民赵松的带领下,记者有幸探访海朗古城。从大沟墟出发,往西南方向前行约2.5公里就到了该镇的海头村,海朗古城墙遗址就位于海头村境内的镇海山及周边区域,一条蜿蜒的混凝土村道,就从山脚的古城中穿过。

    车停在镇海山脚下,路边不远处就有一段完好的古城墙,这段城墙高约五米,长约100米,表面大多被泥土、杂草覆盖,只有一处地方露出了两块红色方砖。“这段城墙,实际上呈现阶梯形状,我们看到的是顶层那段,下面还有几节台阶,共有数十米高。”赵松说,他从小就经常在古城墙附近玩,后来还担任过海头村的村支书。

    扒开密集的杂草灌木,记者一行摸索着往镇海山上爬,山脚处发现有车辆碾压过的车辙痕迹。没过多久,只见一段光秃秃的城墙展现在眼前,远看以为是普通的石头,近看才发现城墙实为夯土砌成,依山势绵延起伏数百米,大部分已被灌木杂草覆盖,只有一段大约200米长的城墙裸露在外,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而不倒。

    站在城墙高处,海面上的活动船只清晰可见,周边山丘村落可尽收眼底。整个古城以镇海山为屏障,倚山面海,盘旋围筑,城外还依稀可见护城河痕迹。赵松介绍,城墙是明朝洪武年间为防倭寇之患而修建的一座防御所城,现在当地村民仍称护城河区域为“壕堑”,村里曾测量海朗城范围内的可耕种地,面积达300多亩。

    据历史考证,海朗城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都指挥花茂奏建的。城周2200米,东西径700米,西北径540米,高4.7米,有南、西、北三个城门楼。万历三十年(1602年)海防周知徐璘建抗敌楼六座。崇祯二年(1629年)设海朗炮台。海朗城废于清乾隆初期,但由于历史文献资料没有翔实记载,城内布局不甚清楚。

    “镇海山”巨石

    海朗古城的镇海山上,到处是巨石林立,其中有三块大小相当的巨石非常特别,长宽高都近三米,都有一面被削平,分别刻有“镇”、“海”、“山”几个大字,楷书阴刻,苍劲有力,镇海山因此得名。通往镇海山的山坡上,杂草灌木丛生,无路可循。在赵松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扒开草丛,抓住灌木树枝,一点点往山上爬。

    到达山顶,已近中午。只见面向大海的坡面,写有“镇”、“海”、“山”大字的巨石约呈等边三角形排开,每字相距30米左右,“镇”字位于最高处,“海”、“山”两字分别位于东西两侧,按照古汉字读序,正是“镇海山”。赵松说,每块石头重达上百吨,靠人力几乎不可能完成,至于“镇海山”这几个字是什么时候刻的、是何人所刻,目前也无从考证。

    除镇海山巨石外,山上还有“关刀石”、“连环刀石”和“人头石”。“关刀石”位于古城北门之西山上,其形状极像关羽那把战刀而得名。赵松说,他小时候到山上都看到过“关刀石”,该石与“连环刀石”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但“人头石”完好无损保存了下来,至今站在古城外远眺,都能清晰看到矗立山上酷似人形的巨石,尤其是顶部的“人头”更是惟妙惟肖。

    赵松说,这些奇形怪状的巨石矗立山头,不仅饱经了风云变幻,更是见证了历史沧桑,它们因字、因形或因传说,被当地村民赋予了更多意义。而它们留下的许多谜团,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探索,希望能够早日进行科学发掘,解开千百年来的疑问。

    古寺佛音远扬

    在海朗城遗址南门约200米处,有一座占地约六亩的石山,名为“第一山”,整个山就像是一只大海龟,山顶有座庙,坐北向南,这就是数百年来,远近闻名的阳江“第一景”、“第一山寺”。相传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当时南华寺有道高僧慧衡云游至此,认为此地风水极佳,即结缘于当地,建“镇海寺”。

    永乐十年(1412年),国师道衍和尚(俗名姚广孝,原籍苏州人)检查沿海城防游名山古刹。到海朗城驻赐“镇海寺”,当时寺主持云中和尚陪国师至阳春崆峒岩、阳西大洞山等地再返回“镇海寺”。国师道衍和尚称“镇海寺”为“第一山寺”,并写下楹联“遥临碧海三千界,高踞红尘第一山”之名句,从此寺名为“第一山寺”。

    第一山寺背山面海,寺分前殿、后殿,两边有回廊。殿堂砖瓦木石结构,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前、后殿按地势走向前低后高,顺阶梯依次有拜台三级。前大殿屋顶横脊筑有对称两鳌鱼,后殿横脊筑有双龙戏珠,皆为搪瓷彩釉,有气势而逼真。寺庙与周围环境绝妙互衬,集佛教文化与艺术之大成,可谓世间罕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3: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第一山寺,近代主持此寺的僧人有郑参、冯志、洁波等。赵松告诉记者,“文革”破四旧浪潮中,古寺内的菩萨被拆毁,改建成小学,“观音阁”、“文武殿”两大石碑拆下,现存庙前墙脚。“文革”期间,古寺内的许多雕梁画栋都被毁。1998年小学撤出,有关人士及当地群众筹资修复古寺,2002年古寺恢复香火。

    前不久,记者在第一山寺后,还看到有一块石头,上面刻有“第一山”三字,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左侧还隐约可见“侯邑孙廷铎”等小字。古寺大殿菩萨位前的大石板,被参拜人磨得光滑如镜,赵松说这是原来寺庙保留下来的石板,当年第一山寺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神秘藏宝传说

    在大沟镇,至今人们还口口相传一段有关海朗城的神秘传说:海朗城一箭之地,藏有十万八千四,谁人寻得着,起回城,做三十六本戏,无到问捞沟石捰起。据退休镇干部费流萃说,这个传说的意思就是海朗城里藏有很多金银财宝,谁找到后要将古城修复,并且唱三十六台戏庆祝,如果钱不够就去捞沟石拿。

    据史料记载,明代洪武年间,为遏制东南沿海倭寇之患,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费流萃说,海朗城正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主要目的就是防御倭寇。

    由于有坚固的城墙保护,城内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政治、经济、文化逐渐繁荣。据费流萃介绍,大概在清乾隆初期,海朗城的富饶引起了一位叫“绣花针”的匪首觊觎,并组织匪徒攻破了海朗城,率队到城中烧杀抢掠,城内百姓几乎被杀绝,城墙也被毁。“或许藏宝传说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费流萃说。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藏宝传说不仅口口相传了数百年,而且里面提到的捞沟石也确有其物,就在与海朗城相距大约三公里的三宝山主峰西南方200多米处。而“三宝山”的来历,相传是因藏有三件宝物:金铰剪、金禾担和另一件宝物而得名的。这似乎也进一步印证了海朗城藏宝之说的可靠性。

    藏宝传说吸引了无数人前去海朗城寻宝,但有没有寻到宝藏人们不得而知。不过四年前,曾有海头村深巷自然村的村民,看到有人在镇海山的“镇”字巨石下摆贡品烧纸钱,村民据此猜测此举是有人找到宝藏后,前去烧香“还神”。但真相究竟如何,依然像藏宝传说一样还是个谜。

    据了解,去年7月,国家社科研究组之一的暨南大学历史学系《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课题组成员,来到海朗城进行实地调研,但目前还没有形成调研报告。目前,大沟镇政府正在着手对海朗城遗址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可行性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10:21 , Processed in 0.0998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