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9|回复: 1

姚惠芬:从乡村小绣娘到工艺美术大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9-3 10: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9-3 10:44 编辑

    姚惠芬:从乡村小绣娘到工艺美术大师

    2013-05-08 15:37:50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    作者:朱吉丽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苏州刺绣起源于春秋时期。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夫人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在他乡已经消退的女红,是这里最温婉的江南情结。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永远凝聚了如水的江南女子的灵巧和柔美。
      在苏州镇湖,时报大学生记者见到了一幅幅足以以假乱真的苏绣作品。初看,以为是水墨画或是油画或是大幅照片,但仔细审视,才发现线的痕迹,让人惊叹。而这一幅幅作品的主人,便是苏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人——姚惠芬。
      女红之巧,十指春风
      对于出生于苏绣世家的姚惠芬来说,学习苏绣就像是藏族儿女学骑马般自然。“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祖父从事刺绣设计,父亲在乡刺绣站设计刺绣画稿10余年,母亲则在家绣花,姚惠芬从小和她的妹妹耳濡目染,拿着针线依样画瓢,认为刺绣只不过是贴补家用而已。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姚惠芬在吴县刺绣厂看到了名画《蒙娜丽莎》的肖像绣,立即被深深震撼。
      “当时的感觉就像被电击中一样。可能我当时在我们镇湖当地已经算绣得比较好的,但是当我看到那副《蒙娜丽莎》的时候,突然发现天外有天,这是我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于是我决心去苏州城学习,我也想绣出那样的作品。”姚惠芬回忆说。
      自此,那副《蒙娜丽莎》便在姚惠芬的心中根深蒂固。秉持着一心要学习苏绣更加卓越的技术,她从镇湖来到苏州城内学习。由于当时苏州刺绣研究所怕技术外流,研究所内老师并不轻易收徒。经过软磨硬泡,姚惠芬终于拜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为师。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她在离研究所最近的地方租了一间房,每天天亮开始刺绣,直到晚上灯火闪烁才停下来,然后去夜校学习,而牟志红则利用上下班从这里经过的机会来给她“上课”。“夏天的时候,当时房间里没有电风扇,经常会热得汗流浃背;冬天的时候,手上经常会生冻疮,还要自己生炉子,有时候也去房东太太那边搭伙,”姚惠芬说,“房子也经常会因为房东要用而被收回,当时学习苏绣期间,前后换了五六处房子。”就这样,姚惠芬在一个又一个斗室中学习了三年。
      苏州人常用“吃萝卜干饭”来形容学习的艰辛,在旁人看来艰苦的学习生活,姚惠芬说起来却是一脸笑。她说:“我就是为了学习才到苏州城里去的,就是要出去吃苦的。当时我很少出门,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屋子里学习刺绣。”就是这样朴实的想法,也感动了乱针绣大师任慧娴,得到她的悉心指点,姚惠芬的苏绣技术突飞猛进。
      师承两位不同流派的大师,让姚惠芬在处理作品上更加恰当。在上世纪90年代,刺绣工作者完成一幅作品,不是平针绣便是用乱针绣,而姚惠芬将平针和乱针相结合,使作品更具风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0: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单纯心迎来大世界
      翻开绣庄的画册,可以看见满满一面的各种荣誉。从1995年凭借 《张大千肖像》 在北京获得“中华巧女”称号到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姚惠芬可谓是集万千荣誉于一身。她却说:“一路走到今天不容易,如果因为外界的物质诱惑,而停下自己的脚步,那就太不值了,比起老一代刺绣名家,其实我们这一代还差得多。”
      1997年,姚惠芬想用苏绣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美好祝愿。她要绣制一幅《董建华肖像》。这对她来说是一件人生中的大事。这幅作品采用了虚实乱针绣的方法,也是姚惠芬第一幅虚实乱针绣作品。“在绣之前,首先要有一个素描画稿,当时我找了一个美院的画家替我画,但可能是他对于我们这一行不太了解,画的图怎么改都不符合我们刺绣的要求,最后我只能自己画,这对于从来没有画过照片素面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姚惠芬说,“我只能一边向专业画家请教,一边自己画,经过十几天的努力,我才画出一张较为满意符合刺绣的董建华肖像的绣稿。”
      而这还只是绣这张肖像的第一步,虚实乱针绣讲究留白,就像画家在画水墨画时,常常会大面积流出空白处,通过留白来给人们更多遐想的空间,所谓“笔不到意到”,以少胜多。姚惠芬找了她的老师任慧娴来指导,用同样的针法来绣人物的衣服和背景,在衣服的褶皱衣领折叠处用深线多绣了几层,白色衬衣和领带底纹都留白,使得整个人物更加有立体感。而人物脸部则用斜纹乱针绣来完成,用有规则的乱针从局部到整体,从形态到神态——以“乱”绣“虚”、以“乱”绣“实”、以“乱”绣“真”、以“乱”绣“神”……就这样,在整整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姚惠芬基本上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来绣制这幅董建华肖像。
      这副苏绣为她带来了荣誉,作品在“首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得到了众多工艺美术大师的一致好评并获得大奖。而这次虚实乱针绣《董建华肖像》绣制过程,对于姚惠芬来说也是一次“凤凰涅槃”,此后的几年,她几乎每年都会有让人惊叹的人物肖像作品诞生,如《葡萄少女》《贵妃醉酒》《李白诗意》……
      荣誉的背后是责任。1998年,姚惠芬和妹妹姚慧琴回到镇湖创办琴芬绣庄,取其谐音“勤奋”之意。作为镇湖的第一家绣庄,琴芬绣庄集生产、销售、展示、传承、开发、研究、组织、管理、教学、培训等诸多功能于一身,这无疑是一种变革,改变了过去大家对于民间刺绣艺术的一些看法。她和妹妹的作品参加了众多的展览,前前后后获得了40多项大奖,受到了工艺美术大师的一致好评,作品被各界苏绣爱好者收藏。
      姚惠芬最关心的却不是这些荣誉。她最关心的是如何继续创新。她还记得任慧娴老师生前的话:“刺绣艺术的前景不容乐观,现在有些人急功近利,将这一国粹艺术粗制滥造,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现在,不仅是苏绣,其他各种民间传统工艺都面临着没落甚至失传。对于此,姚惠芬颇感无奈:“现在电脑技术发达,很多年轻绣娘,直接用电脑来画绣稿,而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只有通过传统的方法——手工描稿,靠的是个人经验和读稿来处理作品。个人读稿的悟性不同也会决定作品价值的不同。”
      绣品即人品,换言之,只有其人才能绣出其绣,其绣必出自其人。那种甚嚣尘上的浮躁恰恰是传统民间工艺最要不得的,要成就好的作品,往往要付出数十载的光阴。“如果你有功利心,那么你的作品自然不会感染人心。”姚惠芬如是说。
      几万、几十万针,针针都绣了岁月。对于姚惠芬来说,苏绣早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在多年的刺绣生涯中,姚惠芬从一个乡村的小绣娘成为享誉绣坛的工艺美术大师,其间的辛苦磨难可想而知。生在刺绣世家,长在天然环境,一颗单纯朴实之心,为绣而绣,“苏绣”已经融入她的生命,她会用终身守护这份虔诚的“苏绣”事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19:23 , Processed in 0.1169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