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世界姚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姚文长的个人空间 http://bbs.sjyszq.com/?1291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古代汉语》(上)面授记录(姚文长)

已有 597 次阅读2016-11-3 09:27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 面授, 记录

《古代汉语》(上)面授记录

教材:参阅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市师范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齐齐哈尔教育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绥化师范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师范学校、呼兰师范学校、呼盟教师进修学院协作教材《古代汉语》上、中、下册。

时间:一九八二年四月十至二十四日(82年春期)

地点:宜宾教师进修学校

讲师:周绪全

■开头的话:

《古代汉语》的基本内容和《现代汉语》一样,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四个部分,重点是词汇和语法,

本期主要解决词汇问题。以词汇为纲,适当地讲讲语音、文字问题。我们想,通过词汇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能力。

考试内容,不超过前五个单元。不外翻译,标点,解释加点的词,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关系等。

要学好《古代汉语》,必须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我们安排:开始两天半讲文选、后四末半讲通论。

一、文选

(一)《劝学》补注:

劝学:王力说,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就是鼓励人们学习。不少人都从王力说。粗看起来,似有道理;仔细推敲,它不是鼓励的意思。颜之推《颜氏家训》有《勉学》,《说文解字》说:“勉,劝也。”但《家训》是规定,其文章开头就指出应“勤学”。因此,“勉学”就有“努力学习、勤奋学习”的意思。所以,“劝学”也有“努力学习、勤奋学习”的意思。

君子:本指国君之子;稍后,学在官府,国君之子有文化教养,所以,君子就指有文化教养的人;再后,指有文学、有道德的人。“君子曰”,有用来引用前人的话,有用来表示自己的意思。这里是后一种用法。可以:可,可以。以,介词,这儿虚化。“可以”为双音节词。

已:完,尽。这里是中途停顿的意思。

青:现指黑色,先秦时指蓝色。

蓝:形声字,从草,监声。香草。

为:甲文作 ,用手牵象,表示做,作为之意,这里是变成的意思,再引申为凝结。

木:篆文作 ,本指树,这里是指木料。

輮:形声字,从车,柔声。指车轮的外圆。这里假借作煣,用火熨,使之变曲。

以为:两个单音节词。以,可以是介词,省去“之”;也可以是连词。为,做成。

槁:通 qiáo),翘起。

复:再,又。

者:的原因。名词性的“者字词组”,“者”指代性结构助词。

然:这样。

故:发语词,相当于“夫”。

则: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

金:金属制品,刀、剑等。

就:假借作“近”,音近义通。

乎:于、对。

知:引申为“智”。

矣:相当于“了”。

天之高:偏正式主谓词组,不能独立成句。这儿是知的宾语。

临:金文作 ,表示从上往下看。这里引申为靠近。

谿:从奚得声,从谷得义。谷,山谷。

闻:篆文作听的意思。这儿是“接触”的意思。

夷:从大(即人)弓(即弯曲,伸不直)。指东方少数民族。

子:金文作 ,婴儿。

嗟:唉。

无:通“勿”、“毋”。

靖:恭敬。

共:金文作 ,与“供”为古今字。

好:爱好。

是:这。

神:指天神。祗()指地神。

尝:试味,与“曾”读音相近,因假借作“曾”。

须臾:叠音连绵词,双音节单义词。指短暂的时间。

所学:“所”字结构,具有指代意义,相当于“的”字结构。即“学的(东西)”

跂:本义是多指。这里通“企”。企,篆文作,会意字,踮起脚尖。

招:招手。

非:同“不”。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非”读“不”。副词兼表判断。

疾:壮、大。

假:引申为“借”。

舆:本指车箱,以部分代整体,指车。

致:使……至。

舟:甲文作 ,船。

楫:形声字,船桨,以部分代整体,指船。

能水:会游泳。水,名词活用,凫水。

绝:从糸,本指丝断,引申为一切断。这里是“横渡”。

生:通“性”。

鸟:甲文作  。(乌的毛与眼同黑,看不出眼,所以不写一点)。

焉:是“于其间”的连读。相当于“此”讲。后来虚化为语气词,表停顿。

曰:甲文作 ,指事字,说。引申为“叫”。

至:甲文作 ,上是箭,下是地面。到。

立:甲文作 ,上是大(即人),下是地。人站的地方。

蓬:形声字,草名。

近:佩带。

服:佩带。

游:本指游泳,这里通“遊”。

所以:两个词。

怠慢:两个字皆从“心”,与思维活动有关。指“行为有失检典”。

自:自己。作宾语而提前,如自杀、自卫;作状语,如强自取柱。

柱:从木,主声,柱头。这儿通“祝”,断的意思。因古人发“柱”音为“断”。如《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剪断头发,在身上画起花纹)。”

束:篆文作,束缚。

怨:仇恨。古代作“遗憾”讲。

施:放。

畴:通“俦”,同类的意思。

群焉:清王谏生考:“群焉”应为“群居”。

从:甲文作 ,跟着。

是故:虚化,表示另提式,是句首语气,翻译不出来。

弓:甲文作

矢:甲文作

斤:甲文作 ,斧。后为与斤两之“斤”区别,在“斤”字上加“父”。

醯:,从酉。“酉”即酒罐,与酒之类有关。这里是醋。

蜹(蚋):ruì,小蚊虫。

召:从口,刀声。召唤。这里通“招”,招来,导致。

步:甲文作 ,再举足。

跬:从足,圭声。半步。

无以:没有,不能。

跃:单足跨越。

舍:篆文作,房屋、旅馆。这儿通“捨”。

螾、蚓:异体字。

行:甲文作 ,四通的路。引申为“走”。

衢:从行,瞿声,四通的大道。这里是歧道。

目:甲文作 ,指眼睛。

明:甲文作 ,会意字,本义是光明。这里引申为“清楚”。

耳:甲文作

聪:从耳,总声。听力好。

心:甲文作 ,心脏。这里指思想。

(二)《师说》补注:

师者:者,王力认为是语气词,表提顿。我认为,不光表提顿。“者”字也不一定有表提顿的作用。如:“沛公之参乘樊桧者也”,这儿用在句末,没有表示提示和停顿的作用。在主语后当然有提顿作用,但用“也”或打逗点,也可以表提顿。主语后面的“者”主要作用是复指强调。是“也”或打逗点所不能代替的,可以译出个“这”字来。如郭沫若《屈原》中有一句:“你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郭沫若总觉得这句话没有力量,有人建议:把“是”改为“这”,这样就增强了语气。因此,“者”字不管怎样虚化,都应是指示代词或指代性结构助词。师者,可译为“老师这种人”。

受:甲文作 ,上为手交东西,中为承物器,下为右手接。“授”的古字。

孰:甲文作 ,会意字,右是一个人跪着祷告,左是器皿装着熟食。“熟”的古字。这里是音近通“谁”。后被这义独占此字,“熟”义就另写为“熟”以示区别。

亦:甲文作 ,指事字,腋。后假借为“也”,被独占。

庸:岂。

其:大概,可能。表估计。

身:金文作 ,像袒腹的裸体人形。引申为“自己”。

或:肯定性无指代词,相当于“有的”。

不:古代轻唇音“不”、“否”同声。这里就是“否”的意思。

巫、医;古为一词。

之:甲文作 ,往、到。这里是指示代词,当“这些”讲。

士大夫:泛指统治者、作官的人。

族:类。

云者:如此。

齿:甲文作 ,门牙。引申为排列、同列、并列。

及:篆文作,逮也。引申为赶上。

其:岂。

氏:古代“姓”指大的家族,“氏”指下面的分枝。战国时候,以姓为氏,姓氏才合而为一。

(三)《石钟山记》补注:

《水经》:汉朝桑钦著。

云:甲文作 ,像舒卷飞动的去气。云与曰音近,通“曰”。

鼓:甲文作 ,击鼓,动词。这里引申为吹动。

鸣:篆文作,本义为鸟叫。引申为一切响声。

扣:篆文作,从手,口声,牵马也。假借作“敲”。

枹:从木,包声古“包”、“fu”同声。徐:与行有关,是慢慢走。

然:篆文作,上从“猒”(yàn省口)得声,下从“火”得义,是“燃”的意思。后被假借义独占,造“燃”以代本义。这里当“然而”讲。

其:有人说应是“莫”。莫,篆文作,日在莽(二草曰莽)中,是“暮”本字。

欬:从欠。欠,篆文作,上为气,下为儿(人的变形),人打呵欠。所以“欬”同“咳”。

方:刚。同声相借。

向:甲文作 ,北出牖(yǒu)也。这里假借作“嚮”,从前、原先的意思。

殆:大概。

之:得,结构助词。

考:甲文作 ,像躬腰驼背的老人柱杖,“老”的本义。这里作“敲”。

盖:推源之词,是“因为”之意。

(四)《五人墓碑记》补注:

除:清除。授给。整理。

旌:从 (甲文作 ,与旗有关),生声。这里是表彰的意思。

止:通“只”。

有:金文作 ,上是右手,下是肉,手中拿肉。这里通“又”。

耳:“而已”的合音,限止之词,“罢了”的意思。

凡:一切、所有。

慷慨:神气活现。双声连绵词,与今不同。

得志:做了一官半职。

湮、淹:异体字。

独:因古音相近,通“但”。特、单、只、啻、翅。

予:通“余”。

望:古初一叫“朔”,十五叫“望”,三十叫“晦”。

声:通“伸”。

赀:从贝得形,从此得声,与“资”是异体字。贝,甲文作 ,即贝壳,开始作宝物用,后来作货币用。

溷(hùn)藩:厕所。溷通“粪”,藩,泥土。

按:查究。

诛:本义是用语言谴责。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余何诛?”这里引申为“杀”。

刑:从刂(甲文作 ),本义是“杀”,“刑法”是引申。

城:本义是城墙,后引申为城市。

颜:从页。页,甲文作 xiě, 人跪(古坐)而夸张其头,本义是头。颜,与头有关,本义是“额”。引申作“面”。

脰:dòu,颈的后部。这里指头。

全乎:全然。

顾:从页,雇声,回头看。这里是“考虑”的意思。

猝:突然。

待:不行走,等待。

旦:金文作 ,太阳刚从地面升起,指早上。这里引申为“天”。

首:篆文作,上是头发,下是面。本义是“头”。

领:本义是“颈”。

安:篆文作,上宀(màn),是房子;下女,两手交叉,跪着。女在家中,表示安全。这里假借作疑问代词,当“怎么”讲。

死生:偏义词,死。

社稷:国家。社,土神;稷,谷神。

二、词汇通论:

古代汉语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三个方面,语音我们可以不去管,只要对意义的理解不防碍就行了。语法固然重要,但它的变化不大,与现代汉语差不多。词汇则不然,古今变化大。所以我们把词汇作为重点,它的比重比语法大。

我们讲词汇,主要讲常用词,也涉及一点语音、文字的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三结合。

下面讲六个方面: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有三种情况:

1、完全相同:

有些词的词义,从古到今,没有什么变化。

如:天、地、牛、马、十、百……

2、完全不同:

有些词的词义,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抢榆枋”中的“抢”,qiāng,突过的意思。“以头抢地耳”中的“抢”,撞的意思。与今义“抢劫”无关。

又如:“找”,《集韵》:“划”的异体字,与“寻找”之意无关。

以上两种词,在词汇中占极少数,而大多数是第三种情况。

3、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

睡:在唐以前,是坐着打瞌睡之意。如“苏秦读书欲睡,引鎚自刺其腿,血流不止。”今义是在床上睡。

塘:在唐以前,指河边防水的河堤。如唐诗,崔灏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长春草,园柳变鸣禽。” 今义是“池塘”。

恨:在汉以前,是“遗憾”的意思。如《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及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后演变为“憎恨”。

在古今词义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再举几个例子:

《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劝”,不是劝告,而是鼓励、勉励。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汤”,是开水,而不是肉汤、菜汤之类。

《汉书·陈胜传项藉传》:“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不是买,而是悬赏征求。

《汉乐府·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好”,不是不坏,而是美、漂亮。

以上各例,古今词义都要有细微的差别,如用今义去讲,就不对了。

(二)词的构成:

1、单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是以单音词为主。如“齐师伐我”四个字,就是四个词。

两个单音节词组连用,容易误认为是双音节词。如:

《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

《晏子使楚》:“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它们的;“实”:果实。

《墨子·公输》:“虽然,公输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虽然;“然”:这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地”:地方;“方”:方圆、纵横。

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城”:城市;“市”:买卖、交易。

杜甫《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前”:前面;“途”:路途。

《……》:“(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颜面;“色”:神气、样子。“形”:身体:“容”:气色、形状。

《廉蔺列传》:“廉颇宣言曰:……。”“宣”:宣扬、传播;“言”:言语。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卑”:地位低下;“鄙”:见识短浅。

《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结婚相亲。”“结”:结为、结成;“婚”:儿女婚姻,亲家。

从以上可见,用现代汉语的情况去硬套文言文,容易误会单音词,造成误会。但不能机械。

如“妻子”,有的是指妻子和儿女,《荀子·梁惠王下》:“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各一方”中的“妻子”,就是两个词。有的单指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人乙子使其妻为裤,其妻曰:‘今裤何如’夫曰:‘象故裤。’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这里“妻子”就是一个词。

又如“可以”,一般是:“可以”、“用来”两个词;但也有作一个词组的,《游褒禅山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而慎之也。”“可以”即“能够”的意思。

2、双音节词:

在古汉语中,有极个别的双音词。

双音词有两种:

迭音词。如:夭夭、区区、昭昭等。这类词是少数。

双声迭韵词:声相同叫双声,韵相同(韵腹相同,韵尾不同也行)叫迭韵。如现代汉语的“美满”(双声),“荒唐”(迭韵)。

双声词:

要了解古双声词,就得了解古代的声母系统:

A、中古声母:

古声36字母,起源于唐代。唐朝有个和尚叫守温,在抄诵梵文时,受其影响,提出了30字作声母。后,宋代补充了6字,合为36字母。叫“守温36字母”。它能代表中古时代(唐宋时代)的语言系统。

 “见溪郡疑”是牙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彻澄娘”舌上音,“帮滂并明”重唇音,“非敷奉微”轻唇音“精清从心邪”齿头,“照穿状审禅”正齿,“影晓喻匣”是喉音,“来日”半齿半舌音。这就是36声母。

B、上古声母:

据清代钱大昕研究,有两条规律:

a)古无清唇音:

“非、敷、奉、微”合在“帮、傍、并、明”里。像现在“番禺”方言中的“甫、辅、溥”以及“W打头的音节”。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

异体字如:

《诗经·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诗经·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史记·苏秦列传》:“嫂……委蛇蒲服。”

以上三个词,意义一样,叫异文(异体字),上古读音一样。

通假字如:

《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府。”

《孔雀东南飞》:“且暂还家去,吾今且府。”

以上两词,同音相通,即“到”。

古今字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璧西入秦”。“奉”篆文作 ,本义“捧”,后作“接受”之意,被独占,造“捧”以代替本义。上古“奉”“捧”同音,但现在按今音读。“奉”“捧”为古今字。

b)古无舌上音:

“知、彻、澄、娘”与“端、透、定、泥”同类。如“专、传、砖、转”与“团、摶”上古同音,今分;“登、灯、蹬、凳”与“澄、橙”上古同音,今分;“寿、筹、畴、踌、俦”与“擣、祷、焘、涛”上古同音,今分;“啇、滴、嫡、镝、敌”与“摘、谪、適” 上古同音,今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適”通“谪”。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邵。”“谪”:贬职。

另外:“娘、日”等于“母、归、泥”。如:

《史记·项羽本记》:“吾翁即翁,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吾翁即翁,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诗经·硕鼠》:“三岁贯。”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诈,尔无我虞。”

上面“若、而、汝、乃、女、尔”六字,均为第二人称代词,上古读音相同。

C、举例:

微妙:“微”声“母”(相当于M),“妙”声亦为“母”,因此,古为双声。

威望:“威”声“微”(零声母),“望”古读màng,声“母”(相当于M),因此,古不是双声。

栗烈:即凛冽,古、今都是双声。

迭韵词:

为了了解古迭韵,就要了解古代韵母系统。

A、中古韵母:

宋代陈彭年等人编了《广韵》,称为206韵,归纳起来,不分平上去入,分为61部。韵能读出的有92个,即92韵母。

金代平水人刘渊把《广韵》的206韵归并为106韵,这相书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简称为《平水韵》。

这两部书代表中古时期的韵母系统。

B、上古韵母:

上古韵母只有十类29部,是根据《诗经》押韵研究的。

(略)

C、举例:

芣苡:古为迭韵,同属“之部”。

知识:古不是迭韵,“识”带入声韵尾“K”。

连绵词:

A、什么是连绵词?

双声迭韵词是连绵词。

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意思,与构成的两个字的意思往往是不相干的。一般用来形容声色、形状,古注一般加“貌”字,今译可加“样子”二字。如:

a)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关睢》)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羽本记》)

d)聊逍遥相羊。(屈原《……》)

e)不如须臾之所学。(《劝学》)

f)悠哉悠哉,辗转反则。(《关睢》)

再举一些例子:

a)双声:

踟蹰(《静女》) 栗烈(《七月》) 觱发(《七月》) 缤纷(《离骚》)

侘傺(《哀郢》) 憔悴(《渔父》) 突梯(《卜居》) 滑稽(《卜居》)

犹豫(《赵策》) 仓卒(《论衡》) 流离(《长门赋》)便辟(《梁惠王上》)

b)迭韵:

崔嵬(《卷耳》) 绸缪(《鸱鴞》) 窈宨(《关睢》)  虺隤(《卷耳》)

婵媛(《哀郢》)  觳觫(《梁惠王上》)      蹉跎(《晋书·周处传》)

c)双声兼迭韵:

缱绻(《民劳》)  匍匐(《谷风》)

连绵词除上述外,也有少数既不是双声,也不是迭韵的。但是极少数。

B、连绵词的词义:

连绵词的两字,有的拆开没有意义,如:踌蹰、彷徨、倜傥;貌的拆开是另外的意思。,如:参差、陆离、从容、首鼠。

在解释连绵词时,容易望文生训。不但今人,古人或名家也有这样的毛病。如:

宋·陆佃《埤雅》解释“首鼠”:老鼠生性患疑,出洞之前,总把头伸出来向两端张望一下,然后才跑出来,所以把犹豫不决叫做首鼠或首施。

唐·颜师古《汉书·高帝记》解释“犹豫”:小狗总爱跑在人前头,走一段,见主人未到,又回去。这样反复地走来走去叫犹豫。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解释“狼狈”:狈前两脚极短,每次出外都要搭在狼身上,离开了狼就寸步难行。所以人们把不顺利的事叫狼狈。

以上这些,都是犯了望文生训的毛病。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里早就批评了这种乱拆连绵词的作法。他说:“凡连语之词,皆上下同义,不可分拆。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旨。”

“突梯”与“滑()稽”同义。它们都是双声兼迭韵;引人发笑的意思。

“首鼠”与“踌蹰”同义。它们都是双声兼迭韵;犹豫不决的意思。

“哫訾(cúzǐ)”与“粟斯”同义。它们都是双声兼迭韵;阿谀奉承的意思。

“狼狈”与“狼蛽”读音相近,同义。

“犹豫”与“犹与”、“容与”读音相近,同义。

“逶迤”与“委蛇”、“威夷”、“归邪”、“倭迟”读音相近,同义。

(三)一词多义:

1、一词多义的产生:(略)

2、一词多义的现象:

如“閒”:解放前的《辞海》列了三个读音,二十八条意义。现在的《辞海》在“间”下有两个读音,十二条意义;在“闲”下有五个意义。共三个读音,十七条意义,合并了十一条。现举几条:

“閒”:

jiān

门缝:《史记·管晏列传》:“从门閒而窥其夫。”

中间:《劝学》:“口耳之閒则四寸耳。”

量词:陶渊明《归田园居》:“草屋八九閒。”

jiàn

嫌隙:《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臣多閒。”

离间:苏轼《范增论》:“汉用陈平计,閒疏楚君臣。”

窥视:《国语·鲁语下》:“齐人閒晋之祸,伐取朝歌。”

间谍:《孙子兵法·用间》:“必索敌人之閒来閒我者。”

间隔:《汉书·韦玄成传》:“閒岁而袷(裌)。”

距离:《准南子·淑真》:“则丑美有閒矣。”

更迭:《尚书·益稷》:“笙镛(打击乐器)以閒。”

xián

空闲:《左传·昭公五年》:“閒以师讨焉。”

安闲:《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子取其縻鹿以閒敝邑。”

就以上所举,已够纷繁了。

3、一词多义的规律:

一词多义虽然纷繁,但它们之间有规律。如“閒”:

在一个词的多种意义中,总有一个是中心的、原始的意义,这就是词的本义。只要抓住词组的本义,理清它同其它意义的关系,这可以一以贯之,以简驭繁,使纷繁的词义一下简单了。

要抓住词本义,可以分析字的结构,还可以从词义的发展来考查。

(四)词的本义:

1、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文字起源于图画。

发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汉字。它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发现是清末河南安阳小带村的农民。他们用来捣碎作刀口药。后由巫医传给小官吏,研究便是甲骨卜辞,又叫甲骨文、占卜文字、卜辞、殷墟文字、殷墟卜辞。它是最接近于图画的,是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但散失在外国的较多。

比甲骨文稍晚的是殷周时铸刻在铜器上的铜器铭文,又叫金文、钟鼎文。

秦在统一中国前用的文字,与西周晚期相近,据说是西周宣王时的太史官籀(zhòu)创作的,叫籀文,又叫大篆。是与甲骨文一脉相传的。

秦在统一中国后,采用李斯提出的“书同文,车同轨”的建议,对大篆进行了审改,创造了秦篆,又叫小篆。现在所说的篆文、篆字,指的就是小篆。小篆对于大篆,一方面是删繁就简,使文字趋于简单;另一方面是用线条代替复杂的图形,使文字脱离了图画。它是甲文与楷书的中介,但不便书写。

秦统一后,政务愈忙,书吏抄写为应付而简化小篆,将圆转的笔画变为方转。由于抄写的书吏是奴隶,所以叫隶书。

后来又有楷书、行书、草书。楷书沿用到今,行书、草书还没有生成体。

2、汉字的构字:

前人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文字学家认为:前四种才是造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

我们来讲讲:

象形:

指各种实物,有具体形象可以画出来的。《说文》解释“象某”。如:

鸟:甲文作

雨:甲文作

隹:zhuī,篆文作 。《说文》短尾鸟。

鱼:篆文作。下是尾巴,不是火。“”亦同。

指事:

有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不能用具体的形象画出来,只有将一些符号加在别的象形字上来表示。《说文》解释“象某某之形”。如:

旦:甲文作 。早晨。

亦:甲文作 。腋下。

少:甲文作 。四点沙粒,表示少。

丩:jiū,篆文作 。“纠”本字。

会意:

两个以上的字组成一个新字,由组合的几个字的意义合起来凑成一个新义。《说文》解释“从某某”。如:

戍:甲文作 ,一人持戈而立,守。

兼:甲文作 ,一手持两禾,并。引申为“并有”。

初:篆文作初,左衣右刀,裁衣之始。

集:甲文作 三只鸟息在树上叫集。

形声:

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义符,叫形旁,表意;另一部分是声符,叫声符,表音。《说文》解释“从某,某声”。这是先进的造字方法,《说文》收9353字,形声字有7897字,占82%

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

假借:

而:甲文作 。本作胡须,假借为然而的“而”。

须:本是胡须,假借为必须的“须”。

一般虚词,造不出字,差不多都要是假借来的。

3、根据构字找本义:

在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中,保留着图画的特点,都要可以用来找出字的本义;形声字也有表意的形旁,也可以用来找出它的本义。这是最可靠的、也是普遍使用的方法。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自:甲文作 ,金文作 ,篆文作,象形字。象人鼻子,这就是本义。后作“自从”,是假借。

来:甲文作 ,金文作 ,篆文作,象形字。象成熟的麦子,这就是本义。去来的“来”是假借。

即:甲文作 ,金文作 ,篆文作,会意字,象人坐或站在盛有食物的器皿旁,表示就食,就,这就是本义。

曰:甲文作 ,金文作 ,篆文作,指事字。表示口中发出声,说,这就是本义。

县:甲文作 ,金文作 ,篆文作县。甲文是牛角挂在树上,金文、篆文改作人头,会意字。“悬”本字,这就是本义。

念:篆文作,从心,今声(今,古读gān),形声字。常思也,这就是本义。

囹:篆文作 ,从囗,令声,形声字。监狱的意思,这就是本义。

从以上可见,很多字都可以从字形上来探求农牧它的本义。东汉·许慎的《说文》,就是通过分析字形来确定字的本义的。后不少人对这本书加以研究补充,其中清代·段玉裁、朱骏声比较有名。

直到现在,《说文》对我们研究字的本义还有很大的作用。

(五)词的引申义:

词在发展变化中产生的与本义有关联的意义叫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一个引申义,就是引申义也可以产生引申义。远引申义往往被误认为是假借字。

1、词义引申的方法:

辐射式引申:

由一个意义向各个不同方面引申叫辐射式引申。如:“节”:篆文作名词,《说文》:竹约也。从竹,即声。它的解释义见下图:

竹节:左思《吴都赋》:“竹则苞荀抽节。”

木节:《易·序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关节:《庖丁解牛》:“彼节若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节制、约束:《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节操:《刺客列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符节:《书褒城驿壁》:“龙节虎旗。”

节: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节: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

法度:《礼记·曲礼》:“礼不踰节。”

为本义外,各种意义均由本义引申而出。

这种引申是十分灵活的。又如“曲”:篆文作曲,名竹子弯曲之形,本义是弯曲。它的解释义如下:

弯曲:《商君书·更法》:“曲学多辩。”

隅:《报任安书》:“长无乡曲之誉。” (隅为山的角落,引申为墙角,再引申为局部、不全。)

曲折:《荀子·非十二子》:“宗(推)原应变,曲得其宜。” (由曲折引申出周全、全部。)

它的引申见下图:

隅(局部、不全)◀〓 弯曲 〓▶ 曲折(局部、不全)

由本义推出相反的意义来,叫“相倒为训”。

链条式引申:

由甲义引申出乙义,又由乙义引申出丙义,我们把它叫链条式引申。如“要”:篆文作,中为人,两旁为臼(),身中也,象人腰自臼之形,本义为腰。它的解释义如下:

腰:墨子《兼爱》:“昔楚灵王好士细要。”

由腰处的位置引申为中间:《战国策·秦策》:“是王之地,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由中间引申为半路拦截:《左传·襄公三年》:“吴人要而击之。”

由半路拦截引申为要挟:《论语·宪问》:“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由要挟引申为求得:《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贞求得引申为需要:白居易《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莫取人衣作地衣。”

用图表示如下:

〓▶中间 〓▶半路拦截 〓▶要挟 〓▶求得 〓▶需要

这种引申义的特点是其中一个意义只同相邻的意义有直接联系,与其它的意义就相差得远。如“需要”与“腰”就看不出联系了。但我们找到它的中间环节,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来。

以上是两种基本的引申方式,在实际中,往往是交叉的。我们还是以“要”为例:

重要:如要职。

简要:如要言不繁。

要请: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约定:如《左传·定公五年》:“实与随人要言。”

这就是两种引申方式的综合运用。

2、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由具体到抽象:

古汉语的词,很大部分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再引申出抽象的意义。如:

解:甲文作 ,象双手于牛头拔脱牛角之状。本义是分解牛或其它动物,是十分具体的。引申为松开结紧的东西,也较具体。再引申为对问题、道理的解释,就较抽象了。又引申为和解,就更抽象了。

取:甲文作 ,篆文作。古时作战,取战死者左耳以记功。本义是割下耳朵,十分具体。引申为取得、获得,就较抽象了。

得:甲文作 ,象手执贝形,本义是获得贝壳,十分具体。引申为获得一切东西,就较为抽象了。再引申为能够、适合,则更抽象。

道:篆文作,从辵(zǒu),首声。本指道路,十分具体。引申为途径、办法,再引申为道理、学说,又引申为道德,则逐渐抽象。

行:甲文作 ,本义是四通的路,十分具体。引申为行走、走过、运行,再引申为推行、实行、办,又引申为行为、品行,后虚化为将要,也是逐渐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

如:

江:篆文作 ,从水,工声(工gāng,上古读,中古以后才读gōng)。本指长江,是个别的。引申扩大为一般河流的通称。

河:篆文作,从水,可声。本指黄河,是个别的。引申扩大为一般河流的通称。

稠:篆文作,从禾,周声。本指禾苗多,是个别的。引申扩大为一切稠密。

牵:篆文作,从牛,冖(mì,牵牛绳)声。本义是牵牛向前。引申扩大为一切牵制、牵连。

由实词到虚词:

古汉语中的介词、连词,大多数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除假借外,就都要是词义的引申。如:

被:篆文作,从衤,皮声。本义是被盖,再引申为覆盖、蒙受,虚化为介词“被”。

和:篆文作,从口,禾声。本义是应和,再引申为连带,虚化为连词“同”、“与”。

以:篆文作,《说文》:从反已,用也。动词。虚化为介词“凭借”、“用”、“因为”及连词“而”。

我们的《古代汉语》书,是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三点来讲词义引申的规律的,我们认为不科学。如:

快:本义是“愉快”。“迅速”之意为引申,不能算是词义的扩大。

慢:本义是“怠慢”(现消失)。“缓慢”之意为引申,不能算词义的缩小。

我们认为,以上现象是词义的增加或减少,也可以叫词义的产生或消亡。

又从转移来看,如:

苦:本义是“苦菜”,也就是荼、大苦苓。由此引申出“苦味”,再引申为“劳苦”,这种由本义引申出新义之后,本义反而消失的现象叫词义的转移。

玄:本义是“黑”,引申出“玄妙”的“玄”后,本义还在,这不叫词义的转移。

由此可见,用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来讲词义引申的规律,是不科学的。

(六)古音通假:

1、“右文说”:

形声字的形旁是表示意义的,声旁是表示读音的。形旁与语音无关,声旁现字义无关,这是一般的通例。

宋·王圣美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形声字的声旁绝大多数在字的右边,它也表示一定的意义。这就是“右文说”。他之后,不少的人支持他,形成派别。他用的例子是:

戔:chán,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gài,食物)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戔为意。

青:精明之意。故日无障蔽者为晴,水无混浊者为清,目能见明者为睛,米去粗皮者为精。

他主要举了这两类字,虽然其中有牵强之处,但把问题提出来了,也就是说:形旁表大义,声旁表小义。

清·段玉裁、朱骏声以及近代·章太炎等人,对此都进行了阐述。

近代·杨树达(《词诠》的作者)把“右文说”归结为“声旁往往有义说”,他的举例是:

曾:重、加、高的意思。

增:《说文》:益也,有“曾”的意思。

赠:《诗经·大雅·崧高》:“以赠申伯。”毛注“赠,增也。”有“曾”的意思。

廥:《说文》:重屋也。有“曾”的意思。

甑:加在锅一的,也有“曾”的意思。

罾:《说文》:鱼网也。因人站在高处操纵网的起落,所以有“高”的意思,即有“曾”的意思。

“右文说”能摆脱字形的束缚,从字音上去探寻字义,为研究汉语词汇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但,有些人想用这一办法去解释一切形声字,这是不对的。

总之,我们学习古汉语词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字形上去寻求字义,另一方面是从字音上去寻求字义。不应当拘泥于一点。

2、古音通假的现象:

什么是古音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字的通用和假借。《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因此,“右文说”是古音通假的基础。王力先生说:汉字,除了本义和引申义外,还有假借义。也就是说,有些词,它的意义和本义毫不相干,只是读音上相近。这样的意义就是假借义。

其实,通假字不限于许慎说的本无其字的通假,它还包括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

这类通假,是抄书人不写或误笔,有人沿用并得以承认的。如:

早:篆文作,晨也,从日在甲上。早有此字。但《诗经·七月》:“四之日其早蚤。”蚤,篆文作 ,上爪下 (一虫为huì,二虫为kūn),跳蚤。这里通“早”,不能倒推。

馈:送。本有其字。《论语·阳货》:“归孔子豚。”以“归”通“馈”。

攴:,篆文 ,敲,打。本有其字。《诗经·七月》:“八月剥枣。” 以“剥”通“攴”。

本无其字的通假:

这类通假,以虚词最明显。口语中有声无字,于是借用现存的字。如:

之:甲文作 ,即 形省。篆文作,本义是往、到。假借作虚词“之”。

其:甲文作 ,篆文作,《说文》象箕形。后被虚词借用而不还,遂造“箕”字以代“其”。

虽:篆文作,从虫(huì),隹声,虫鸣。假借作虽然的“虽”。

所:古读,篆文作,从斤,户声,伐木声。假借作所以的“所”。

焉:篆文作,鸟名。假借作语气词。

再举一些例子:

矜:古读guān,本义是矛柄,由矛柄引申作光棍(鳏guān);后读jīn,怜之意。与“骄”同音相通。

直:甲文作 ,目光正在看一直长之物,是曲的反义词。《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有特、独、但、啻、单的意思。

壶:金文作 ,盛水器。《诗经·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通“瓠”。

戚:篆文作,从戉(yuè,与斧有关),尗(shū)声,大斧。通“慼()”,悲伤。

辟:甲文作 ,本义是割人头,法。

通僻。如《孟子·梁惠王上》:“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通嬖。如《论语·季氏》:“友便辟。

通闢。如《孟子·梁惠王上》:“辟土地,朝秦楚。

通避。如《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鲁隐公元年)》:“姜氏欲之,焉辟害。”

3、古音通假的规律:

基本规律:

同音代替或声近相通。如:蔬与粗,无与毋、勿、不(fǒu),早与朝。

具体地讲,可分为三种情况:

完全同音的“同音通假”。这种情况不多,如:

《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矢”通“屎”。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促织》:“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

《公输》:“已持守圉之器,在城上而待楚寇矣。”“圉”,甲文作 ,里执(手铐)外狱,本义是牢房,这里通“御”。

《山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本指皇宫城楼上空缺的地方,这里通“缺”。

“同音通假”即同音代替,这是以古音来说的。有些通假,由于音变,现在不再同音了。前面已遇到,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汉书·外戚传下》:“女自知之。”“女”,甲文作 ,通“汝”。

《论积贮书》:“罷夫羸老易子成食。”“罷”通“疲”。

《西门豹台邺》:“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趣”通“促”。

声母相同的“双声通假”。如:

《公输》:“胡不见(现)我于王。”“胡”,动物下巴下面的肉,通“何”。

《窦娥冤》:“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通“们”。

《触龙说赵太后》:“愿今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没”,淹没,通“冒”。

韵母相同的“迭韵通假”。

《隆中对》:“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西门豹台邺》:“从弟子十人所。”“所()”通“许”。

《冯婉贞》:“三保瞿然。”“瞿”通“惧”。

《诗经·伐檀》:“河水清且涟猗。”“猗”通“兮”。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只)以诈详为予赵城。”“详”通“佯”。

其它规律:

从另一角度,通假的规律又可总结出两条:

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可以相互代替:如:

《诗经·伐檀》:“置之河之干兮。”“干”通“岸”。

《郑人买履》:“反归取之。”“反”通“返”。

《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劝学》:“锲而不舍。”“舍”通“捨”。

《促织》:“虫跃去尺有咫(八寸)。”“有”通“又”。

《庖丁解牛》:“砉(huā)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矢”通“屎”。

《庖丁解牛》:“技蓋至此乎。”“蓋”通“盍”。

《扁鹊见蔡桓公》:“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门。”“齐”通“剂”。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会,已选三万人。”“卒”通“猝”。

《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

《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

《窦娥冤》:“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陌”通“百”。

《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

《为学》:“屏弃而不用。”“屏”通“摒”。

《论积贮书》:“故其畜积足恃。”“畜”通“蓄”。

《甘储书序》:“或隐弗章,即章矣。”“章”通“彰”。

《游褒禅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耶”通“爺”。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甲文作 ,通“伙”。

《六国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冯婉贞》:“三保戒团众装实弹。”“戒”,甲文作 ,通“诫”。

同声旁的字可以相互代替。如:

《公输》:“吾之所以距子矣。”“距”,鸡爪,通“拒”。

《公输》:“公输盘不说。”“说”,通“悦”。

《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

《核舟记》:“诎左臂支船。”“诎”通“屈”。

《赤壁之战》:“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通“驻”。

《诗经·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逝”通“誓”。

《促织》:“翼日,进宰(县官)。”“翼”通“翌”。

《陈涉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贬谪、充军。

《木兰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揉”。

《指南录后序》:“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指南录后序》:“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通“凌”。

《谋攻》:“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顿”磕头,通“钝”,打仗。

《订鬼》:“则梦见夫(那)人据案其身哭矣。”“案”通“按”。

《枇杷行序》:“本是长安倡女。”“倡”通“娼”,歌女。

《采草药》:“岭峤微茸,凌冬不雕。”“雕”,猛禽,通“凋”。

《论积贮书》:“而直为此廪廪然。”“廪”通“懔”,心惊貌。

《愚公移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磨刀石,通“措”,安放。

古汉语的通假,是造成一词多义的原因之一。

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写别字。有字通假,读时读本字而不读借用字。无字通假,一般是虚词,也是读本字。从古至今,汉字由少到多,分工越来越明细,通假字越来越少。汉字够使用了,就不允许再通假了。

4、对《中学文言文的通假字》一文的纠正:

《中学文言文的通假字》发表在《语文》1980年第三期上。这篇来稿,举通假字140多个,当即去掉了20多个。发表后,仔细一看,还有28个不是通假字,当去掉。现纠正于后:

《郑人买履》:“先度其足而置之坐。”“坐”,篆文作 ,《说文》:止也,从留省(田),从土。字义是:停留在地上〓▶坐下〓▶坐位。后为区别,加上广,表示房子里。“坐”与“座”为古今字。

《刻舟求剑》:“遽契其舟。”“契”,本义是刀刻,后为契文之契;锲,是用刀刻金属。“契”与“锲”为古今字。

《观潮》:“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文”,金文作 ,在人身上画花,引申为花纹,又引申为文字、文章,被占用,造“纹”以示区别。 “文”与“纹”为古今字。

《马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甲文作 ,字义是:看〓▶现。“见”与“现”为古今字。

《李愬雪夜入蔡州》:“起,听于廷。“廷”与“庭”为古今字。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甲文作 ,半阕刀,无用。本义为无。无,甲文作 与“舞”为古今字。“亡”与“无”谈不上通假字。

《愚公移山》:“无陇断焉。”“陇”,从阜,与土山有关;“垄”从土,与田埂有关。本同义,为异体字。

《隆中对》:“刘璋闇弱。”“闇”,关门;“暗”,无日。同义,是异体字。

《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晖”与“辉”为异体字。

《伐檀》:“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县”与“悬”为古今字。

《赤壁之战》:“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金文作 ,从网( )省,从今得声。字义作擒,引申为网的对象禽(包括兽)。“禽”与“擒”为古今字。

《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炎”,大火,会意字;“焰”形声字。 “炎”与“焰”为异体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孰”与“熟”为古今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壁往使。”“奉”与“捧”为古今字。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与“授”为古今字。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引申为“叄”,与“三”为古今字。

《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莫”与“暮”为古今字。

《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要”,有“要请”之意,与“邀”为古今字。

《鸿门宴》:“拔剑切而啗之。”“啖”,与“”为异体字。

《鸿门宴》:“沛公不胜桮杓。”“桮”,与“杯”为异体字,声符不同。

21《病梅馆记》:“予购三百瓫。”“瓫”与“盆”为异体字。

22《孙膑》:“百里趣利者蹶上将。”“趣”,从走,取声;“趋”从走,刍声。 “趣”与“趋”为异体字。

23《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厭。”与“饜”为古今字。

24《论贵粟疏》:“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责”,篆文作,从贝,束声。字义是:欠债,与“债”为古今字。

25《订鬼》:“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与“锺”为异体字。

26《游黄山记》:“俱手可擥。””与“览”为异体字。

27《公输》:“邻有敝轝,余欲窃之。””与“舆”为异体字。

28《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与“楠”为异体字。

三、常用词例释:

讲前面两个问题(文选和通论)是手段,掌握常用词才是目的。

下面讲六十三个常用词:

1、参:金文作 ,以 象参(读shēn)星,下加人形是把星晨人格化的意思。后又加“三”以补声。它的本义就是参星。如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因为参星是由三颗星组成,所以引申出数词“三”如《郑伯克段于鄢》:“大都不过参(读sān)国之一。”

古时一车驾三马叫骖,故由三引申出“骖”。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同子参(读cān)乘,袁丝变色。”

因与参差的“参”音相近,故此假借。如《诗经·关睢》:“参(读cēn)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星〓▶〓▶〓▶参(差)

2、度:篆文作,从又,庶省声。本义为量长短。如孟子《梁惠王》:“度(读),然后知长短。”

又引申为抽象的计量:衡量、估计。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

引申为计量、度长短的尺码、尺度。由此引申出法度,长短、高低、正误的标准。如《郑伯克段于鄢》:“今京不度,非制也。”这里活用作动词。又引申为限度。如《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由表示计量、度长度的次数,引申为量词。如《滕王阁序》:“物换星移几度秋。”

通“渡”。如《前汉西域传》:“犹度江河亡维楫。”又引申出经过、度过。如李白《蜀道难》:“猨猱欲度愁攀缘。”

3、伐:金文作 ,用戈割人头,本义是杀。如《甲骨卜辞》:“八月辛亥,无戈伐人二千六百五十六。”

打仗必然杀人,所以由杀引申为进攻。如《曹刿论战》:“齐师伐我。”进攻得胜有功,所以由进攻引申为功业。如《魏公子列传》:“此霸之伐也。”自己详自己有功是夸,所以由功引申为夸耀。如《屈原列传》:“平伐(读kuā)其功。”

又因砍树木、竹子与杀人相像,故又引申为砍伐。如《小石潭记》:“心乐之,伐竹取道。”

4、君:篆文作,从尹从口,尹,甲文作,象手拿木棍或鞭子,用以管理奴隶。“君”在“尹”下加“口”,表示手拿木棒,并向奴隶呵斥。因此,奴隶主便是“君”和“尹”的本义。

到了封建社会,用以指国家最高统治者,即君王。如《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又用以指封建官吏,如《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与国君对话时,不能直称“你”,必须以其职位称之“君”译为“你”。如《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锄,况君之庞弟乎!”后来,由对国君的尊称扩大支对一般人的尊称。如《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君又与子结合为一词,指有地位、有才德的人。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5、步:甲文作 ,左右两脚往前迈出,本义是走路。如《北山移文》:“虽情投魏阙或假步于山扃(窗)。” 又如《战国策·齐策》:“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由走路引申为行走的单位,量词,古人以再举脚为步。如《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由量行走的单位又引申为量地的单位,相当于六尺。如《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由走路引申为徒步,由徒步又引申为步兵。如《赤壁之战》:“……。”

6、阙:篆文作,《说文》:“门观也,从门,欮(jué)声。”本义指皇宫门前的楼。如《北山移文》:“虽情投魏阙。”

因两个楼门之间有空缺,所以引申为豁口。如《山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由豁口抽象化,变为缺点。如《晋灵公不君》:“衮取有阙,唯仲山甫补之。”

宫门楼〓▶豁口〓▶缺点

7、先:甲文作 ,在人前画一只脚,表示走在人前。本义是先行。如《晋灵公不君》:“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由先行引申为摆在第一位。如《论语·颜渊》:“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又由先行引申为时间在先,次序在先。如《战国策·齐策》:“冯谖先驱。”

又由时间在先,次序在先引申为去世的(上级、长辈)。如《战国策·齐策》:“愿君顾先王之宗庙。”

8、观:甲文作 ,篆文作,象猫头鹰的眼睛。本义是观看。如《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用喜爱的感情去看叫观赏、欣赏。如《文选·序》:“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由观赏引申为值得观赏的景象。如《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由观看抽象化,引申为观察、分析。如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由是观之,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因皇宫前两边的楼,是用来观看出入行人的,因此叫观(guàn),现“阙”同义。由观引申为楼台,由楼台引申为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再引申指宗庙。如《玄都观桃花》:“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观赏、欣赏〓▶值得观赏有景观

观看│〓▶观察、分析

       ┗〓▶〓▶楼台〓▶高大华丽的建筑物〓▶

9、善:篆文作,从羊从言,《说文》:“吉也,与‘美’、‘义’同义”。本义是“好”。如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以议执政之善否。” 又如《史记·刺客列传》:“秦王之遇太子丹不善。” 再如《孙子·谋攻》:“不战而胜之,善之善于者也。”

“好”用于技巧方面为善于、擅长。如《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又如《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

“好”用于外交关系方面,表示友好、和好。如《史记·项羽本记》:“素善留侯张良。”

“好”用于人,指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如《召公谏弥谤》:“行善而备败。” 又如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吾闻忠善以损怨。”再如《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善于、擅长

│〓▶友好、和好

    ┗〓▶好的品德、好的行为

10、宇:篆文作,从宀,于声。本义指屋檐。如《勾践栖会稽》:“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

以部分代替整体,引申房屋。如《右溪记》:“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

由房屋引申为居处。如《国语·周语》:“使各有宁宇。”

由居处引申为一切处所、宇宙。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屋檐〓▶房屋〓▶居处〓▶一切处所、宇宙

11、既:甲文作 ,用人回头不顾陈列于前的食物,表示食罢、食尽。(没找到例句)

由本义引申为已经。如《勾践栖会稽》:“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

又从本义引申出完结、尽的意思。如《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

“既”与“而”、“已”连用,表示不久。如《郑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食罢┏〓▶已经〓▶(与而、已连用)不久

       ┗〓▶尽、完结

12、书:甲文作 ,手执刀在木、竹上刻画;篆文作书,在甲文的基础上加上“者(zhú)”本义是刻写。如《晋灵公不君》:“太史公书曰:‘赵盾弑其君。”

由刻写引申为文字。如《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作书也。”

由文字引申为书信。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臣奉壁,拜送书于庭。

由文字又可引申文书、文诰。如《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由文书、文诰又可引申引申为专指《尚书》。如《劝学》:“故书者,政事之纪也。”由《尚书》引申为一般书籍(也可以从文字的意思引申)。如《召公谏弥谤》:“史献书。”

                    ┏〓▶书信

刻字〓▶文字│〓▶文书、文诰〓▶《尚书》、《书经》

                    ┗〓▶书籍”〓〓〓〓〓〓〓〓〓〓〓

13、朝:金文作 ,左是 省,表示日暮时分到来的潮水。

因读音与“早”相近,所以假借作“早”。如《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由早晨扩大为指全天。如《史记·鲁促连邵阳列传》:“三战的亡(丧失),一朝而复(收复)之。”

古代臣子朝见天子,通常在早晨,故引申为朝见、朝拜。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秦。”

由朝见、朝拜君主引申为拜访。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

由朝见、朝拜君主的地方引申为朝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由朝廷扩大到指整个王朝,即朝代。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因朝见、朝拜君主时,臣子总是面向君主,故引申为朝向。如《儒林外传·第二十三回》:“他在法云街朝东的一个新门楼子里面住。”

              ┏〓▶全天         ┏〓▶拜访

〓▶┗〓▶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朝向

14、期:篆文作,《说文》:“会也,从月,其声”。本义是约会。如《诗·桑中》:“期我乎桑中。”

由约会引申为指定的时间、期限。如《史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以失期。”由指定的时间引申为一个周期的时间。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因约会就希望能见到,固引申出期望。如《西门豹治邺》:“然百岁后,期我父老思我言。”

约会┏〓▶指定的时间〓▶一个周期的时间

       ┗〓▶期望

15、坐:篆文作 ,《说文》:“止也,从留省(田),从土。”停留的意思。由停留引申出坐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由坐落动作引申为坐的的地方,座位。如《史记·项羽本纪》:“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因“坐”与“触”读音相近,能“触”:触犯法律、犯罪。如《晏子使楚》:“王曰:‘何坐?’”因犯罪总有原因,引申为因为。如《陌上桑》:“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坐下〓▶座位

   ┗〓▶通“触”〓▶因为

16、休:篆文作,人在木下,本义是休息。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行者休于树。”长时间休息叫休养。如岳飞《五岳祠盟记》:“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由休养引申为喜庆、吉祥。如《战国策·魏策》:“休祲(凶兆)降于天。”

从休息引申出停止。如曹丕《典论论文》:“下笔不能自休。”由停止引申出算了。如《冯谖客孟尝君》:“先生休矣。”同算了引申出别、不要。如杜甫《岁晏行》:“汝休枉杀南飞鸿。”又由停止引申出完结,因一般做完事才停止。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感吾生之行休。”

        ┏〓▶休养〓▶喜庆、吉祥

休息┗〓▶停止┏〓▶算了〓▶别、不要

                       ┗〓▶完结

17、责:篆文作,从贝,束声。本义债,欠人财物。如《冯谖客孟尝君》:“先生不羞,乃(竟)有意收责于薛乎。”

如欠人债不去还,人家便来要,因此引申为索取。如《促织》:“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由具体的索取引申为抽象的要求。如《韩非子•五蠹》:“治强不可责于外。”由要求又引申为责备。如诸葛亮《出师表》:“则责攸之、祎、允之慢。”

由债引申出责任。如《孟子·公孙丑》:“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索取〓▶要求〓▶责备

    ┗〓▶责任

18、左:甲文作 ,本义为左手。由此引申为方位:左边。如《核舟记》:“鲁直居左。”引申为帮助。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左之,并杀两尉。”

古人以左为卑下,由卑下引申这降职。

左手〓▶左边┏〓▶帮助、辅佐(佐)

                    ┗〓▶卑下〓▶降职

19、右:甲文作 ,本义为右手。由此引申为方位:右边。如《核舟记》:“佛印居右。” 引申为帮助,因右手力气大,因而不是一般的帮助,而是神助、保佑。如《左传·襄公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

古人以右为尊、为上、为升迁。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位在廉颇之右。”

陪乘的人,坐在驾者之右,所以叫右,即“骖乘”。如《左传·宣公二年》:“其右提弥明知之。”

                    ┏〓▶神助、保佑(佑)

右手〓▶右边│〓▶尊上〓▶升迁

                   ┗〓▶参乘

附:左右:指手下办事人员或君王近臣。如《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由办事人员引申为支配。如《勾践栖会稽》:“唯君左右之。”

手下人、近臣〓▶支配

20、说:甲文作 ,象人张口出舌作出了发言之状,本义是说话。由说话引申抽象的说明、解释。如《墨子·非攻》:“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因说明、解释问有观点,引申为说法、学说。如《劝学》:“方其人习君子之说。”又如《墨子·非攻》:“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再如《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把说明、解释写在书面上,就是文体的一种。如《师说》、《捕蛇者说》。

由说话引申出用话来劝说别人。如《历山之农者》:“舜不以此说(读shuì)尧令从己。” 双如《韩非子•五蠹》:“便使子贡说之。” 再如《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

“说”与“悦”声旁相同,所以相通。如《论学八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法、学说

        ┏〓▶说明、解释┗〓▶文体之一

 说话│〓▶劝说、说服

        〓▶〓▶经过、度过

21、厌:金文作 ,犬口含肉,不吃下去则饱。本义是饱,后加“厂”表声。如《史记·伯夷列传》:“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吃饱了就满足了,故引申为满足。如《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吃饱又引申为嫌弃、讨厌。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者。”

┏〓▶满足

    ┗〓▶嫌弃、讨厌

22、疾:甲文作 ,象人被矢伤状,表示外伤、轻病。如《五人墓碑记》:“其疾病而死。”又如《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

由矢伤引申为痛苦、疾苦。如《西门豹治邺》:“问之民所疾苦。”,由痛苦、疾苦引申为痛恨。如《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由“疾”“急”同音相通,义为迅速、快。如《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

又由“疾”“嫉”同音相通,义为忌妒。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膑至,厐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外伤、轻伤〓▶痛恨

矢 伤 │〓▶痛苦、疾苦

        │〓▶通“急”,迅速、快

       ┗〓▶通“嫉”,忌妒

23、安:甲文作 ,表示女从外来,进入室内。安全、安定、安稳之意。如《谏太宗十思疏》:“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又如《与陈伯之书》:“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再如《六国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又安矣。”

用来指心理,引申出安逸、舒适。如《进学解》:“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用来表示表示事物,引申为安置、安放。如《失街亭》:“孔明将安营之法……吩咐与杨仪。”

“安”通“焉”。如《前赤壁赋》:“而今安在哉?”又如《捕蛇者说》:“又安敢毒耶?”

                ┏〓▶安逸、舒适

安全、安定│〓▶安置、安放

                 ┗〓▶通“焉”

24、甲:篆文作 ,《说文》:象草木初生时的外皮。引申为动物身上有保护作用的硬壳。如:龟甲。由硬壳引申为铠甲。如《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又如《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由铠甲引申为穿铠甲有人、士兵。如《晋灵公不君》:“秋九月,求是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又如《赤壁之战》:“精甲万人。”

假借作天干第一位。如《哀郢》:“甲之早,吾以行。”引申居第一位。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其景绝胜,又甲庐山。”

外皮┏〓▶硬壳〓▶铠甲〓▶士兵

       ┗〓▶天干第一位〓▶居第一位

25、走:篆文作,本义跑。如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又如《木兰诗》:“双兔傍地走。”

由跑引申为抽象的奔、奔向、投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乃亡赵走燕。”

又从跑引申出行进轻快。如《赤壁之战》:“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奔向、投奔

    ┗〓▶行进轻快

26、没:篆文作,本义是沉没。如《西门豹治邺》:“行数十里乃没。”又如刘义庆《周处》:“蛟或浮或没。”

由本义引申为潜水。如苏轼《日喻》:“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由本义引申为隐匿。如苏辙《快哉亭记》:“昼则舟辑出没于前。”

由本义引申为覆没。如《报任安书》:“陵未没时,使有来报。”

由本义引申为死、去世。如《许行》:“孔子没。”

        ┏〓▶潜水

沉 没 │〓▶隐匿

        │〓▶覆没

       ┗〓▶去世

27、布:篆文作,从父得声,从巾(象幅布)。本义是麻布。如《许行》:“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上古百姓不能穿丝织品,只能穿布衣,所以“布衣”为百姓的代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后又成为一般士人的专称。如《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先秦时的一种货币。如《诗经·氓》:“抱布贸丝。”

“布”“铺”同音,通“铺”,作铺陈、散布讲。如《劝学》:“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又如《文选序》:“舒布为诗。”由此抽象化为展示、宣告。如《与陈伯之书》:“聊布往怀,君共详之。”

         ┏〓▶布衣〓▶士人

麻 布 │〓▶货币

        ┗〓▶通“铺”,铺陈、散布〓▶展示、宣告

28、子:金文作 ,象两小手上下活动,下肢裹在襁褓里的幼儿,头部比例较大,所以本义指婴儿。词义稍稍扩大,引申为孩子、子女,不分男女。如《赤壁之战》:“肃请得奉命吊哀二子”,指儿子。如《论语·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妻子”,则指女儿。

后来词义缩小了,专指男子。

古代男尊女卑,“子”由男子引申为对人的尊称。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又引申为特指少数有德的人,等于“夫子”。如孔子、墨子等。古书上的“子曰”是专指孔子。

婴儿〓▶子女〓▶男子〓▶对人的尊称〓▶有德的人〓▶孔子

29、臣:甲文作 ,只画一只眼睛,没有瞳孔,表示被刺盲一目的人,即奴隶。如《甲骨卜辞》:“岁五臣于帝(肢解五个奴隶以祭于上帝)。”

由奴隶引申为第一人称谦词。如《史记·高祖本记》:“吕公曰:‘臣少好相人。”

因为所有的官吏和百姓对皇帝都得自称为“臣”,故引申为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如《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还因为奴隶是专供奴隶主役使的人,所以又引申为役使。如《左传·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奴隶┏〓▶第一人称谦称〓▶君主时代的吏民

      ┗〓▶役使

30、理:篆文作,从玉,里声。《说文》治玉也。如《韩非子·和氏壁》:“王乃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由治玉引申为治理一切事物。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由治理引申为治理好。如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由治理得好又引申为太平无事。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黜(罢免)陟(升迁)不知,理乱不闻。”

又从治理引申出条理、纹理。如《史记·扁鹊列传》:“君有疾在腠理。”由条理引申作规律。如杜甫《赴奉先咏怀》:“以兹悟生理。”由规律又引申出道理、情理。如《察传》:“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又从治理引申为专指治理狱讼的法官。如《汉书·艺文志》:“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又如《报任安书》:“遂下于理。”

                    ┏〓▶治理得好〓▶太平无事

治玉〓▶治理│〓▶条理、纹理〓▶规律〓▶道理

                    ┗〓▶法官

31、及:篆文作,《说文》“逮也,从又人。”一中手抓住前面人的后身,表示追赶上了。如《史记·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用作出了抽象意义,是赶上。如《邹忌讽秦王纳谏》:“徐公休能及君也。”

也可以表示达到。如《李塑雪夜入蔡州》:“及里城,亦然。”

由动词达到虚化为介词“等到”。如《冯婉贞》:“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服矣。”

由介词进一步虚化,则为连词,相当于“与”、“和”。如《李塑雪夜入蔡州》:“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

追赶上┏〓▶赶上

          ┗〓▶达到〓▶等到〓▶与、和

32、舍:金文作 ,即 形的文字化。《说文》:“市居曰舍”。本义是旅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又引申为一般的房舍。

因旅馆不是久居之地,引申为住宅区一夜。如《左传·庄公三年》:“师行一宿为舍。”由住一宿又引申为捨弃。如《公输》:“舍其文轩。”由捨弃引申为释放。如《梁惠王上》:“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

因古时旅馆三十里一个,所以三十里为一舍。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退避君三舍。”

通“啥”。如《孟子·滕文公上》:“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

        ┏〓▶房舍

旅 馆 │〓▶住一夜〓▶捨弃〓▶释放

        │〓▶三十里

      ┗〓▶通“啥”

33、直:甲文作 ,象眼正在看一直长以。本义是不曲。如《劝学》:“木受绳则直。”引申为事理站得住。如《指南录后序》:“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理当死。”

从不曲引申为正直不阿。如《韩非子•五蠹》:“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通“值”。如《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由价值引申为报酬。如柳宗元《送薛存义序》:“今我农牧区其直。”

通“只”。如《孟子·梁惠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站得住

不 曲 │〓▶正直不阿

        │〓▶通“值”,价值〓▶报酬

        ┗〓▶通“只”

34、暴:篆文作,象双手捧箕米暴于日光之下。读,与“曝”为古今字,本义是晒。如《许行》:“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由晒引申为显露、曝露。如《勾践栖会稽》:“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借作“暴”,猛烈。如《诗经·终风》:“终风且暴。”由猛烈引申为残暴。如《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由残暴引申为叛逆。如《韩非子•五蠹》:“以是观之,夫君之三臣,父之暴子也。”

通“搏”,赤手空拳。如《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显露、曝露

曝()晒│〓▶借作“暴(bào)”猛烈〓▶残暴〓▶叛逆

                 ┗〓▶通“搏”、徒手

35、畔:篆文作,从田,半声。《说文》:“地界也”。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

田、地界是田、地的边,因此引申为边、侧。如《史记·屈原列传》:“被发笺吟泽畔。”

通“叛”。如《孟子·公孙丑》:“亲戚畔之。”

田、地界┏〓▶边、侧

              ┗〓▶通“叛”

36、举:篆文作,从手,與声。本义为举起。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由举起引申为在高处。如《北山移文》:“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由在高处引申为举荐、提拔。如《屈原列传》:“举贤以自佐。”由举荐、提拔引申为推崇。如《韩非子•五蠹》:“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由举起引申为引兵。如《史记·刺史列传》:“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由举起引申为全部。如《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举欣欣然有喜色。”

         ┏〓▶在高处〓▶举荐、提拔〓▶推崇

举 起 │〓▶引兵

        ┗〓▶全部

37、籍:篆文作 ,从竹,耤声。本义是名册。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以货窜名军籍中。”

由名册引申为档案、文献。如《孟子·万章》:“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由此引申为书籍。如《文选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

由名册引申为门籍,这是一块竹扁,上面写着人的名字、年龄、状貌,挂在宫门上,查对相符,才得入宫门。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除窦婴门籍。”

通“藉”,凭借。如《韩非子•五蠹》:“其学者,则称先生之道籍仁义。”

         ┏〓▶档案、文献〓▶书籍

名 册 │〓▶门籍

        ┗〓▶通“藉”,凭借

38、难:篆文作,从 嘆得声,从隹得义。《说文》:“,鸟也”。

假借作困难,不容易。如《郑伯克段于鄢》:“蔓难图也。”

假借作责难、责备。如《孟子·离娄》:“于禽兽又休难焉?”

假借作灾难、乱事。如《指南录后序》:“生死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困难(假借)

〓〓│〓▶责难(假借)

          ┗〓▶灾难(假借)

39、信;篆文作,从人,从言。本义是语言真实、不虚伪。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由语言真实、不虚伪引申为真诚。如《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

由语言真实、不虚伪又引申为讲信用。如《韩非子•五蠹》:“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

由语言真实、不虚伪又引申为相信、信任。如《郑人买履》:“宁信度,无自信也。”

由语言真实、不虚伪又引申为确实、真的。如《孟子·公孙丑》:“信能行于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因音近而通“伸”。如《中山狼传》:“信足先生。”

把真实语言写在书面上,上古叫“书”而不叫“信”,唐朝才有“书信”之意。中古时,“信”才有“使者”的意思。

              ┏〓▶相信、信任

               │〓▶真诚

语言真实│〓▶确实、真的

             │〓▶通“伸”

           ┗〓▶书信〓▶使者

40、穷:篆文作,从穴,躬声。本义为洞穴尽头。由此引申为尽、完。如《史记·刺客列传》:“图穷而匕首见。”由尽、完引申为走到尽头。如《屈原列传》:“人穷则返本。”由走到尽头引申为走投无路。由走投无路引申为不能显贵。如《孟子·尽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由走投无路引申为贫乏、困难。如《孟子·尽心》:“穷则失义。”

由走到尽头又引申为望尽、寻究。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洞穴尽头尽完走到尽头┏▶走投无路┏▶不能显贵

                                        ┗▶尽、寻究    ┗▶贫乏、困难

41、好:甲文作 ,古以抱婴之女为好。本义是不坏、善。如《诗经·崧高》:“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用于形貌:漂亮。如《西门豹治邺》:“此女子不好。”

用于事物:可引人喜好、爱好。如《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用于人际关系:友好。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好会于西河外。”

             ┏〓▶漂亮、美丽

不坏、善│〓▶爱好、喜好

            ┗〓▶友好

42、息:篆文作,《说文》:“从心自,喘也。”本义是呼吸,喘气。如《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由呼吸、喘气引申为叹气。如《史记·项羽本纪》:“陈涉太息。”

由呼吸、喘气引申为休息。如《木兰诗》:“夜夜不得息。”休息对于工作来说是停止。如《羌村三首》:“兵革既未息。” 休息对于精力来说是增长。如《庄子·秋水》:“消息盈虚。”增长劳力,则为子女。如《陈情表》:“晚有儿息。”由子女又引申为利息。如《论贵族粟疏》:“亡者取倍称之息。”

                  ┏〓▶叹气

呼吸、喘气┗〓▶休息┏〓▶停止

                                  ┗〓▶增长〓▶子女〓▶利息

43、牧:甲文作  ,象手执鞭牧牛之状。本义放养牲畜。如《汉书·苏武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引申为管理、统治。如《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由统治引申为统治百姓的人、官吏。如《方腊起义》:“夫天生丞民,树之同牧,本以养民也,乃暴虐如是!”

由放牧牲畜引申为郊野。如《登楼赋》:“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放养牲畜┏〓▶管理、统治〓▶官吏

              ┗〓▶郊野

44、负:篆文作,《说文》:“恃也,从人从贝。”仗恃、凭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由此引申出背负。如《孟子·梁惠王》:“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由背负抽象为承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由承担引申为负责。

由背负引申为违背(反从为背)。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决负约不偿城。”由违背引申出背叛。如《……》:“禽兽负恩若是。” 由违背引申出辜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由背负又引申为失败。如《史记·陈丞相世家》:“无益于胜负之数。”

                              ┏〓▶承担〓▶负责

仗恃、凭借〓▶背负│〓〓〓▶违背┏〓▶背叛

                              ┗〓▶失败      ┗〓▶辜负

45、奉:篆文作,承也,从牛从手,丰声。本义为捧。如《哀江南赋》:“奉球盘而不定。”

引申为双手接下、承受。《史记·刺客列传》:“敬奉教。”

引申为敬献。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奉缶于秦。”

又引申为拥戴。如《崤之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又引申为供奉、奉养。如《滕王阁序》:“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由奉养引申为俸禄。如《战国策·赵策》:“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

   ┏〓▶双手接下、承受

│〓▶敬献

   │〓▶拥戴

   ┗〓▶供奉、奉养〓▶俸禄

46明:甲文作 ,用日月交辉表示光明。如《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引申为抽象意义的明白。如《史记·屈原列传》:“博学强志,明于汉乱,娴于辞令。”

由明白、通达引申为英明、贤明。如《史记·屈原列传》:“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由明白、清楚引申为看得明、看得清。如《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

由看得明引申为眼力好。如《孟子·离娄》:“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由眼力好引申为眼力、视力。如《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晚上说“明”就是第二天,因此引申为“第二”。如《史记·刺客列传》:“其明年。”

光明┏〓▶明白┏〓▶英明、贤明

      ┗〓 第二┗〓▶看得清〓▶眼力好〓▶眼力

47、任:金文作 ,象人担货也。本义是担子。如《孟子·滕王公》:“门子治任将归。”又如“任重道远”。

由担子引申为职务。如《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担起职务,好比挑起一副担子,有困难,要有勇气,因而引申为担当。如《左传·成公二年》:“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叫别人来担当,叫任用。如《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

由任用引申出信托。如《史记·屈原列传》:“王甚任之。”

由信托引申出听任。如《归去来辞》:“曷不委心任去留。”

担子〓▶职务〓▶担当〓▶任用〓▶信托〓▶听任

48、末:篆文作,木上加一横,指事字,表示“树梢”。如《楚辞·湘君》:“蹇芙蓉兮木末。”

引申为尖端。如《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与“树本”相比,“树梢”为非主要部分。如《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

从生长顺序看,“树梢”在“树本”之后。如《文选序》:“荀(荀子)宋(宋玉)表之于前,贾(贾谊)马(司马相如)继之于末。”

又引申为轻微、不足道。如《东京赋》:“末学肤受。”

        ┏〓▶尖端

树 梢 │〓▶非主要部分

         │〓▶

        ┗〓▶轻微、不足道

49、属:篆文作,从尾,蜀声。(蜀是蚕。古成都养蚕业发达,故叫蜀;古重庆一带大蛇多,故叫巴。)本义是单个连接。如《山峡》:“高猿长哮,属引凄异。”

引申很多的东西连缀。如《张衡传》:“衡少善属文。”

由连接引申为跟随。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由跟随又引申为隶属。如《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由隶属引申出类、辈。如《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

通“嘱”。如《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缀

连 接 │〓▶跟随〓▶隶属〓▶类、辈

        ┗〓▶通“嘱”

50、垂:篆文作,象草木花叶下垂。本义是挂下、低下。如《促织》:“入其舍,则靡室垂簾。”

引申为落下。如《史记·刺客列传》:“士皆垂泪涕泣。”由此抽象化为流传下来。如杜甫《咏怀古迹》:“诸葛大名垂宇宙。”

因挂下、低下对地面来说就是接近、将近。如柳宗元《封建论》:“垂二百祀,大业弥固。”

通“陲”,边疆。如《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守边疆的臣在,那么边疆不会丧失)”又引申为边。如曹植《白马篇》:“扬声沙漠垂。”

通“唾”。如《中山狼传》:“唾手可得。”

                 ┏〓▶落下〓▶流传下来

挂下、低下│〓▶接近、将近

                │〓▶通“陲”,边疆〓▶

               ┗〓▶通“唾”

51、并:篆文作,象二人并列在地面上,会意字。本义是并列。如方苞《狱中杂记》:“生人与死才并踵顶而卧。”引申一块儿。如《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由一块儿引申为并吞。如《史记·刺客列传》:“其并天下。”

由一块儿引申为合并。如《六国论》:“并力西向。”

又引申为并且。如《促织》:“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并吞

并列┏〓▶一块儿┗〓▶合并

      ┗〓▶并且

52、贱:篆文作,从贝,戋(jiān)声。本义为价值低。如《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引申为地位低下。如《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的存也。”由地位低下引申为谦称:我、自己。如《报任安书》:“又迫贱事。”

由地位低下引申出轻视。如《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

价值低┏〓▶地位低〓▶我、自己

           ┗〓▶轻视

53、长:甲文作 ,下为人,上是长发。本义是不短。如《史记·刺客列传》:“拔剑,剑长,操其室。”用于时间表示长久。如《史记·刺客列传》:“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乎?”用于空间表示跨度大、长远。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

由不短引申为长处;由长处又引申为擅长。如《典论论文》:“王粲长于辞赋。”

又引申为生长、增长。如《论积贮疏》:“生于地,长于时。”由生长引申为年长。如《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的存也。”由年长引申为首领。如《冯婉贞》:“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由年长又引申为大。如《劝学》:“神莫大于是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长久、永久

不 短 │〓▶跨度大、长远

         │〓▶长处〓▶擅长      ┏〓▶首领

        ┗〓▶生长、增长〓▶年长┗〓▶

54、御:甲文作 ,左“示”省,表神;中棒,右人。象神执棒敲人。本义是祭祀。因古时祭祀只有皇帝才能进行,所以引申为帝王所为。由帝王所为引申为统治。如《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由统治引申为统率。

通“驭”,驾驭车马。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荀林风御戎。” 引申为一般的驾驭、驾驶。如《逍遥游》:“御六气之变。”又引申出驾驭车马的人。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

通“禦”,抵抗、防治。如《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帝王所为〓▶统治〓▶统率

祭 祀 │〓▶通“驭”、驾驶车马〓〓┏▶驾驶车马的人

        ┗〓▶通“禦”,抵抗、防治   ┗▶一般驾驶

55、货:篆文作,从贝,化声。段注:货者,化也。变化交易之物。本义是货币。如《汉书·食货志》:“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

由此引申为财物。如《孟子·梁惠王》:“寡人好货。”由财物引申为用财物买通、贿赂。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以货窜名军籍中。”

用货物换钱为卖。如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不售,未卖出去)。”

用钱换货物为买。如《食货志》:“请自今所货,岁约不过二百万缗。”

                   ┏〓▶贿赂

货币〓▶财物│〓▶

                   ┗〓▶

56、闻:篆文作,从耳,门声。本义是听到。如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闻水声。”

引申为听说、知道。如《勾践栖会稽》:“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由听说引申为知识、见闻。如《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

由听说又引申为传说、事迹。如《报任安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由听说又引申出名声、声望。如《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通“渡”。如《前汉西域传》:“犹度江河亡维楫。”又引申出经过、度过。如李白《蜀道难》:“猨猱欲度愁攀缘。”

                              ┏〓▶知识、见闻

听到〓▶听说、知道│〓▶传说、事迹

                              ┗〓▶名声、声望

57、去:篆文作,上盖,下皿。本义是饭器。由此引申为收藏。如《汉书·苏武传》:“屈野鼠去草食而食之。”

又引申为除去。如《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由除去引申为主动离开。如《论贵粟疏》:“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

由离开引申为距离。如《史记·项羽本纪》:“相去四十里。”

饭器〓▶收藏〓▶除去〓▶离开〓▶距离

58、兵:篆文作 象双手挥斧斤。本义是作战。如《孙子·计篇》:“兵者国之大事。”

由作战引申为武器。如《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

由作战引申为作战的人、士兵。如《鸿门宴》:“兵四十万。” 由士兵引申为军队。如《指南录后序》:“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由作战引申为军事、征战之事。如《论积贮疏》:“兵旱相乘。”

         ┏〓▶武器

作 战 │〓▶士兵〓▶军队

        ┗〓▶军事、征战之事

59、归:甲文作 ,象扫帚扫弓之形,表示打猎归来。引申为一般归来。如《醉翁亭记》:“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由归来引申归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由归来引申为归总、汇集。如《论语·子张》:“天下之恶皆归焉。”又如《赤壁之占》:“江表英雄咸归附之。”

由归来又引申为女子出嫁。如《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适家。”

通“馈”,赠送。如《论语·阳货》:“归孔子豚。”

                           ┏〓▶归还

打猎归来〓▶归来│〓▶归总、汇总

                           │〓▶女子出嫁

                          ┗〓▶通“馈”,赠

60、齿:甲文作 ,本义为门牙。如《左传·僖公五年》:“唇亡齿寒,其虞虢之谓也。”

因人的牙齿生长现脱落能显示人年岁的大小,所以引申为岁数、年龄。如《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由齿的生长状况引申为排列、同列、并列。如《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门 牙 ┏〓▶岁数、年岁

         ┗〓▶排列、同列、并列

61、幸:甲文作 ,执人之勒,人不见,摆脱手铐而去,表示幸运。如《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引申幸亏、庆幸。如《促织》:“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得到帝王的重用、宠爱是幸运之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由此引申为帝王到、去。如《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虚化为表敬副词。如《苏武传》:“幸蒙其赏赐。”

                        ┏▶幸亏

执人之勒幸运┗▶(帝王)重用宠爱(帝王)到去表敬副词

62、臭:甲文作 ,在犬上加鼻。本义是闻气味。如《荀子·礼论》:“三臭之不食也。”

引申为气味。如《礼记·七学》:“如恶恶臭。”这里指不好的气味。又如《送芝阳马生序》:“左佩万,右备臭。”这里指香的气味。

闻气味〓▶气味┏〓▶不好的气味

                        ┗〓▶香的气味

63、策:篆文作,从竹,从朿。本义为马鞭。如《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由马鞭引申出用鞭子打。如《论贵粟疏》:“乘坚策肥。”

引申为拐杖。如《淮南子·坠形》:“夸父弃其策,是为邓林。”引申为扶杖。如曹植《苦思行》:“策杖从我游。”又引申为计策、计谋。如杨雄《解嘲笑》:“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

通“册”,竹简串。如《春秋左传序》:“大事书之册,小事简牍而已。”

          ┏〓▶用鞭打

马 鞭 │〓▶拐杖〓▶扶杖〓▶计谋、计策

        ┗〓▶通“册”

很多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待研究。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0 05:09 , Processed in 0.0649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