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世界姚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姚文长的个人空间 http://bbs.sjyszq.com/?1291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当代文学》面授记录(姚文长)

已有 1215 次阅读2017-2-14 11:04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 面授, 记录

《当代文学》面授记录

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初稿)上、下,西师中文系当代文学编写组编印。

时间:一九八四年三月九至十九日(84年春期)

地点:宜宾教师进修学校

讲师:胡国强、粟()多贵、邹定武

开头的话

主讲:邹定武

开场锣,讲两个问题:

一、《当代文学学》在我国目前的情况:

(一)开课情况:

《当代文学》是我国近年来新开的学科。

文革前,1956年,华东师院只有一个史纲。

1977年开始,才开设这门课。有的在三年级开设,有的在一年级开设。

1981年开始,才有明文规定开设这门课。当时是与《现代文学》合在一起开的。

1982年后,才分开独立。

(二)研究及刊物情况:

1982年后,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北方当代文学研究会,后又在南方也召开了一次当代文学研究会。他们办了一个杂志,叫《当代文艺思潮》。这是研究当代文学的一个专刊,办得很好。

(三)课本情况:

《当代文学》课开起后,各地都编有课本。目前来看,陈荒煤编的《当代史稿》论述较清楚。

二、学习《当代文学》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材:

我们的《当代文学》教材是由几个人编写的,审查也不严,因此,课本上不当之处是难免的。但从体例上讲,比陈荒煤的好。在讲授时,老师讲的与教材也有出入,不统一,但无关,以教材为准。

(二)体例:

我们的教材体例是以史为线索,但也讲了作家作品。

(三)学习:

学习《当代文学》,第一是作品看得多,第二是涉及政治。一涉及政治,就怕犯错误,所以研究起来是难的;但只要注意每章的提示和思考,学起来也不难。

不要打“锭子”,否则要吃亏。

绪论

主讲:胡国强(录像)

我国当代文学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它继承了“五四运动”的传统,是无产阶级的文学,它负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任务。

建国三十年来,当代文学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新人作出了新的贡献。虽然还不很成熟,但它却是一个充满希望、有广阔前景的学科。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故很有必要对它作个科学的总结,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

一、当代文学形成和产生的历史条件:

我国无产阶级文学从它产生一天起,就与中国革命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

人们习惯把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学叫“现代文学”,把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叫“当代文学”。其形成和产生的历史条件如下:

(一)“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为当代文学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和准备了文艺队伍。

(二)悠久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对当代文学有深刻的影响。

(三)社会主义时代的绚丽多彩的生活,是当代文学的土壤。

二、我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及其基本结构:

书上比较详细,仅只提一下。

三、当代文学的性质、成就和特点:

(一)性质:

我国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文学是上层建筑,社会变化了,文学的性质也变化。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和觉悟。

(二)成就:

1、描写的生活领域扩展了,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也发展了。

2、塑造了许多具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人物形象。如:

叱咤风云的英雄:周大勇、梁生宝……

成长中的英雄和转变的英雄:董存瑞、林道静……

一批历史人物形象:李自成、林则徐……

成功的反面人物形象:徐鹏飞……

粉碎“四人帮”后,塑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毛泽东、周恩来……

创业者、开创者的形象:乔厂长……

3、各民族共同繁荣。表现在两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的作家作品。如:

蒙古玛拉沁夫的《在茫茫的草原上》。

《新生活的光辉》这个小说集,就选了十个民族的著作。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遗产的发掘工作有很大成绩。如:

《中国民间故事选》收集了三十多个民族的120多个故事。

4、建国以来,文艺批评、文艺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在:

建国不久,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和一些中肯的指示;周总理也有许多重要的、宝贵的指示。

文艺思想斗争一直是尖锐激烈的。有些勇敢的人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探讨;文革中,江青把这些问题打成“黑八论”;粉碎“四人帮”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重新评价。

评介了不少优秀作品,指导和扶持了一批文艺新秀。

对古代文学遗产和外国文艺作品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使无产阶级文学队伍不断壮大。

(三)特点:

1、作家和工农兵进一步结合,文学创作和劳动人民进一步结合,从而促使文学史上的深刻革命。

2、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新人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3、题材领域日益扩大,弥补了“五四”以来很多空白。不但有了工业的题材、历史的题材、科学的题材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材,而且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4、无产阶级作家队伍日益壮大,劳动人民参与了文学创作事业。如:高玉宝、王老九等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接受者,而且是文学创作的参加者。显示出当代文学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密切了。

5、创作方法上,虽经周折,但革命的现实主义仍然占主导地位,而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逐步被大多数作家所接受。虽有暴露文学、伤痕文学,但仍是激昂的、向上的、悲壮的。

6、在艺术风格上,在大众化、民族化的方向下,越来越多的作家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特点。

7、提供了各民族文学共同繁荣的现实可能性。

四、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一)要正确开展文艺战线上的思想斗争。严戒用政治运动和群众斗争的方法来解决文艺战线的思想斗争。精神污染要批,但不能打棍子。

(二)要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不能脱离政治,文艺是为无产阶级、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多年来,我们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有偏颇:

1、把党各个时期的政治中心作为唯一的政治,因而图解政治,形成了“写中心、画中心、唱中心”的局面。

2、由强调“政治标准第一”变为“政治标准唯一”,用政治代替艺术。

(三)要按照艺术规律办事,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作家个人的独创为前提、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创作,是最自由的。这里条条框框越多,就越不自由。

(四)要正确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忠实于现实主义的传统,把文艺真正置于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文艺反映生活,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真实,就谈不上艺术性。有的人写作,胡编乱造,不是好作品。人民生活,是艺术生长的土壤。

(五)要正确处理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的好坏,是是非问题,不能武断,应该放手在实践中讨论解决。

(六)必须在批判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全面贯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文学贵在独创,没有独创就没有生命力。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是新的里程碑。当代文学在新的里程中,将吸收这些经验教训而繁荣起来。

第一编 建国十七年的文学

第一章 建国十七年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主讲:胡国强(录像)

十七年的文学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6年,叫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学,或者叫开拓时期文学。

第二阶段:1957-1965年,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或者叫曲折中前进的文学。

对十七年文学的看法,过去有分歧,有过争论。首先提出争论的是“四人帮”中的江青,她认为是黑线专政。这一观点,随着“四人帮”的倒台,也站不住脚了。

一、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学:

(一)概况:

这一阶段的文艺思想斗争有三次,有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这些批判,在当时是应该的、必要的,但方式不当,有不好的影响。批判后,提出“双百方针”,一、二次“文代会”也在这一阶段召开。

这时的特点是“除旧务新”,具体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批判错误思想,清除封建糟粕的同时,团结、教育、改造了文艺界的一批同志。

2、建立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文艺,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崇高思想去教育人民,鼓舞人民。

3、真正确立了党在无产阶级文艺中的领导地位,使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革命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文艺思想斗争: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电影《武训传》的内容是:一个出生贫苦农民家庭的小孩——武训(赵丹饰)因没钱上学而心怀愤恨。后来在地主家做长工,又被地主欺侮:虚造文契,克扣了工钱。于是认识到:只有念书识字,才能翻身。从此,他离家外出,以行乞、磕头等手段去攒钱,三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地主杨树坊的支持下,办起了三所义学。

这部电影的思想内容是有严重错误的。上影后,各地报刊除了个别文章提出批评外,几乎是一片赞扬声。

《人民日报》于1951520日发表了毛主席起草的《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后,全国广泛讨论、批判,否定了“武训精神”。

2、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1954年对俞平伯的批判,是从李兴凡、兰明的两篇文章开始的。

毛主席认为:他们的两篇文章很好,对《红楼梦》的评价,应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不应繁琐地考证、索引。

这次批判,是对胡适的反动学术思想的总清算。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5年,《文艺报》第一、二期发表了胡风的《对文艺问题的意见》。

同年56月,《人民日报》公布了关于胡风的三批材料。

本来是文艺思想的批判,结果搞成了全国范围的政治运动,这是错误的。

胡风现任文化部顾问。

(三)文艺运动:

1、一、二次“文代会”召开:

第一次是194972日在北京召开,由郭沫若、周杨、茅盾主持。

第二次是19539月在北京召开。

2、整风:

电影《武训传》讨论之后,全国文艺界于1952年开展了整风运动。主要不是学习毛泽东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改造思想、改进工作的目的。学习后,不少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厂、农村,深入生活。

3、“全国青年文艺积极分子会”召开:

(略)

4、“双百”方针提出:

1956年,在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毛主席在52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双百方针”。对“双百方针”,毛主席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演里,又作了深刻的阐明。

二、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

(一)概况:

这一时期的文学是在复杂曲折的斗争中前进。

1957年以后,反右、大跃进、庐山会议、反右倾等“左”的路线越来越左,干扰文学发展。1962年,又提出“年年讲、天天讲”。1964年后,提出“走资派”的问题。所以,文艺一直受着“左”的政治路线的干扰和影响。

另外,康生、江青一伙的捣乱和破坏,也是这时期文学曲折前进的原因。

(二)“左”的路线的干扰和影响: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使大批文艺工作者遭到严重打击。

1958年,八大总路线制定,大跃进,出现了骗、瞒、吹文学。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艺不必说。

1961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提高。

1962年,摘了一批人的右派帽子,形势稍好,文艺复甦。

19629月,八届十中全会提出“年年讲,天天讲”,

1963年,又开始了社教运动,使大批农村干部受到打击,对知识分子的看法也出现了偏差。文艺也受到影响。

因此,这时期的文艺特征是:

一方面,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文艺评论也十分活跃,各种文体竞相争艳,新人新作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受到“左”的路线的影响和危害,文艺受到不少的干扰,伤害了不少的同志。

这时期的经验教训是:

1、“双百方针”贯彻得好,文艺就繁荣;反之,文艺就萧条。

2、用政治运动、政治斗争来解决文艺上的问题,只有害,没有利。

3、文艺理论有许多教条主义的东西,它是三十年代“左”倾错误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4、党对文艺领导的经验教训总结不够,产生狂热性:要人人写诗、村村出郭沫若。

5、只反右,不反“左”,因此影响文艺。当时,公开戴帽右派约四十万,加上内控的就更多了。

(三)康生、江青一伙的捣乱和破坏:

1962年夏,党中央在北戴河开了会,9月,召开了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康生一伙大打出手,扩大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首先,他攻击李键彤的《刘志丹》,说是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而且说是毛主席说的“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由于康生的诬陷,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大冤案。

后来,他又诬陷电影《红河激浪》,说它是《刘志丹》的变种。双打击了一批文艺工作者,株连数千人。

1963年初,江青也加紧对文艺工作者的迫害,她说:柯庆施提出写十三年是对的。后来,周总理纠正说:“可写十三年,也要写一百零八年。”柯庆施对抗周总理的指示,把那莎的《……》打为大毒草。江青也以批判“有鬼无害论”为由,把孟超的《李慧娘》打为大毒草。

1963年,是文艺战线两条路线斗争激烈的一年。毛主席发出两个批示后,整风,田汉是对象,夏衍也被罢了官;而康生、江青一伙却十分活跃,大打出手,对邵基林的文章进行批判,对电影《北国江南》、《不夜城》进行批判,把文艺界搞得乌烟瘴气。姚文元也是批判的急先锋,他们采取断章取义的方式,不讲实事求是。毛主席的两个全盘否定文艺界十多年伟大成就的批示是偏听偏信,与他一贯的文艺主张相违背,中央已有指示:撤销这两个批示。

但这一时期,文艺仍然在曲折中发展。其原因是:

1、周总理的关怀。

2、广大文艺工作者对康生、江青一伙不信服。

3、三年困难时期,不对文艺工作有深远的影响。

4、“四人帮”的发展还有一个时期和过程。

由于这些原因,1964年形成了编演现代剧的高潮,到1965年,全国调演,演出的节目十分丰富。这一时期,报告文学也有成绩,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小说也有成绩,如《李自成》、《欧阳海之歌》等;电影也有成绩,如《舞台小姐妹》、《小兵张嗄》、《甲午风云》等。在培养文艺新人方面也有成绩。所以说,这一时期的文艺是在曲折中前进。

江青从1962年开始活动,1965年窜到上海,伙同姚文元写《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完全不顾作品实际内容,对吴晗进行迫害,预示着文艺将遭受一场大灾难。

第二章 建国十七年的小说

主讲:胡国强(录像)

分两个问题讲:一个是十七年小说发展的特点,另一个是对十七年小说有争议的问题。

一、十七年小说发展的特点:

分两个时期: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建国初期,前七年):

1、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内容:

鲁迅说:长篇小说是巍峨灿烂的巨大的纪念碑的文学。容量大,表现力强,比中篇小说反映的画面要广阔得多。短篇小说则以灵巧敏捷见长。

这时期,虽然只有七年时间,作家们处在和平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创作,使文艺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创作内容丰富多彩。有:

表现革命斗争题材的小说。

这题材给小说家以用武之地,他们描写了伟大时代的伟大斗争,塑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

刘白羽的《火光在前》(中篇),徐光跃的《平原烈火》,孔捷、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陈登科的《活人塘》,柳青的《铜墙铁壁》,影响很大。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难得的英雄史传,其中彭老总的形象写得很成功,还第一次出现了毛主席的形象。

此外,杨朔的《三千里江山》,陆柱国的《上甘岭》,路翔的《在洼地上的战役》,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孙犁的《风云初记》和《滹沱河两岸》,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费》,高云览的《小说城春秋》,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谢曲求的《团指挥员》,也都有名。

表现建国以后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说。如:

赵树理的《登记》和《三里湾》,马烽的《结婚》,秦兆阳的《农村散记》和《在田野上前进》,康濯的《春种秋收》,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刘树德的《桥》等。

表现建国初工业生产的小说。如:

草明的《火车头》,白兰的《为了幸福的生活》,周立波的《铁水奔流》,魏巍的《老烟筒》,艾芜的《夜归》,费礼文的《一年》等。

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小说。

粟老师要专门讲,我这里提一下。

表现儿童题材的小说。如:

张天翼的《罗文印的故事》,严文谨、贺宜的作品等。

表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小说。如: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邓友梅的《在悬岩上》,陆之夫的《小巷深处》等。

2、本时期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解放军的英雄人物。如《保卫延安》塑造的群像、《黎明的河边》塑造小陈形象等。

农村生活能手。如赵树理塑造的范登高、铁算盘等。

3、本时期小说创作的队伍大大地扩大了:

新生力量不断出现。如:峻青、马烽、杜鹏程、李准、王愿坚、刘宾雁等。

工农兵作家不断增多。如:胡万春、费礼文、高玉宝、张治良、王安乐等。

4、本时期小说的艺术风格多姿多彩:

赵树理:清新活泼,朴素自然,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如:《登记》、《三里湾》。

杜鹏程:雄浑豪迈,感情激昂,气势磅礴。如:《保卫延安》。

周立波:单纯、明快、朴实、遒劲。如:《铁水奔流》。

刘白羽:感情激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抒情色彩。如:《火光在前》。

李准:质朴而优美。如:《不能走那条路》。

王汶石:含蓄而明快。如:《风雪之夜》、《新结识的伙伴》。

峻青:严峻、隽永,具有激越高昂的基调。如:《黎明的河边》。

王愿坚:细腻含蓄,凝炼畅达。如:《党费》。

杨朔:平易亲切。如:《三千里江山》。

柳青:严谨踏实。如:《铜墙铁壁》。

孙犁:明快而有诗意。如:《风云初记》、《罅沱河两岸》。

陈登科:朴素厚实。如《活人塘》。

高云览:严肃深沉。如:《小城春秋》。

刘玉侠:奇异曲折。如:《铁道游击队》。

李英儒:富有传奇色彩。如:《野火春风斗古城》。

5、本时期小说的不足之处:

急就章多。赶任务写出的,为政治任务而赶写的。

题材还不够广泛多样。写工业、写知识分子的少。

典型人物的塑造不够,质量有待提高。公式化、概念化多,缺乏个性特征。

有的作家不注意细节描写。多用忆苦思甜、领导谈话来完成人物的思想转变。当然,不是说这种写法错了。

老的作家对社会主义新生活不熟悉;新的作家对新生活观察也不够。受政治影响,不敢大胆创作。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十年):

这时期,小说发展为建国以来第一个高潮,空前繁荣,出现了国内外众口交誉的作品。老作家再献新作;新作家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远远超过建国初期。长篇小说尤为突出,不仅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而且艺术质量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真如一颗颗明星,闪跃在灿烂的银河之中,各显特色。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时代的风云变幻、人民的悲欢离合,都表现在这广阔的画面里。题材的多样性、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风格的独创性,构成了这一时期长篇小说的特点。

1、本时期繁荣的的标志如下:

题材丰富广阔,形式多样:

长篇:特别突出。

A、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不仅是多数,而且是上乘之作,成功地再现了社会生活。如:

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红日》、冯德英《苦菜花》、曲波《林海雪原》、刘流《烈火金刚》等。

此外,还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姚雪垠《李自成》、李颉人《大波》、李六儒《六十年的变迁》、欧阳山《一代风流》(包括《三家巷》、《苦斗》)、马识途《青江赞歌》等。

B、描写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题材的也增多了。如:

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陈登科《风雷》、浩然《艳职天》等。

C、描写工业题材的有显著提高。如:

草明的《乘风破浪》、罗丹《风雪黎明》,但不落“书记先进、厂长保守”的俗套。

写得好的应首推艾芜《百炼成钢》。

D、描写民族工商业改造题材的作品。如: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第一部。

E、描写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栗老师要讲,提一下。

此外,还有别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描写兵团生活、生产的;江水《勇往直前》,描写大学生生活的;杨沫《青春之歌》,家知识分子的;金进迈《欧阳海之歌》以及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等各种题材的作品。

短篇:占有很大比重。

A、描写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题材的最多。有名的是“南周北赵”:

周立波写了《洞庭湖畔》、《支江两岸》、《三郡人家》等二十多个短篇,反映了洞庭湖畔、支江两岸的农村生活。朴素淡雅、鲜明生动,言有尽而意无穷,把小说的形象美与诗歌的意境美结合起来了。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心灵美。

赵树理写了《锻炼锻炼》、《套不隹的手》等,表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

此外,沙汀《过渡》、马烽《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赖大嫂》、李淮《李双双小传》《两匹瘦马》《耕耘记》、王汶石《风雪之夜》《新结识的伙伴》、浩然《一匹瘦马》、茹志鹃《百合花》,都反映了农村生活。

B、描写工业题材的也不少。如:

杜鹏程的《年青的朋友》,十多个短篇,主要反映宝成路筑路生活;艾芜《夜归》等。

这一题材,是打倒“四人帮”后才有大的发展的。

C、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较丰富。如:

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后代》,茹志鹃《百合花草》、任斌武《开顶风船的脚色》,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充满革命的人情味)。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在此时也有发展。如:

袁静的《小黑马的故事》《五彩路》、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严井文《在下一次开船港》、贺宜《刘文学》等。

⑵在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一批光彩夺目的形象:

塑造了血肉丰满、光彩照人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写出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性格,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人民在文学上的地位。如朱老忠、杨子荣、江姐、许云峰、梁生宝、邓勇梅、秦得贵(《百炼成钢》)等。

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形象,克服了人物公式化的毛病。

成长人物写出了成长过程。如林道静。

正面人物还有缺点。如石东根。

中间人物栩栩如生。如喜旺、王小燕。

反面人物不是不堪一击的丑类。如徐鹏飞、座山鵰、余永泽……

许多作家正在形成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流派在逐渐形成:

A、作家风格:

他们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吸取我国遗产,予以发扬。

梁斌的《红旗谱》,吸取了我国章回小说的特点,使整个作品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格调高昂,结构严谨,以雄浑、豪放、深沉打动读者。

曲波的《林海雪原》,情节紧凑,故事生动,善于表现人物,尤其以紧张惊险的情节取胜。

柳青的《创业史》,在严谨、踏实、冷静的雕刻中,掺入哲理性的议论,文笔朴实、开阔、高昂、豪迈,散发着关东平原泥土的芳香,犹如挺拔的白杨。

周立波本来是朴素遒劲的风格,但在《山乡巨变》中又有转变,用纤丽的手法,用古体小说的手法,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风格,体现了湖南山乡特有的乡土气息,文笔清新、精细、明丽、含蓄,犹如秀丽的楠竹。

姚雪垠的《李自成》,学习了外国小说的细节繁琐的缺点和中国小说白描的手法,时而远望前景,时而展示细节;时而金戈铁马,时而风管歌弦。形成了粗犷而又细腻,朴素而又丰富的风格。

欧阳山的《三家巷》,文气跌宕多姿。

吴强的《红日》,质朴、鲜明、深远。

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高亢悲壮,构思缜密。

赵树理:淳朴、优美的笔法,深为群众喜爱。

杜鹏程:笔法粗犷、激越、高昂而又深沉、隽永。

李准:质朴、优美。

茹志鹃:细腻、峻逸。

王汶石:含蓄、明快。

马烽:洗练鲜明,平易流畅。

孙犁:有人物形象美,富有抒情的意味,而不追求结构严谨。

这些作家各自不同的风格,各有千秋,美不胜收。

B、作家流派:

不同的流派正在逐步形成。

a、被人们承认的有:“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又叫山西派),以赵树理为代表,还有马烽、西戎、胡正、孙谦等。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还有刘绍棠等。

b、尚未承认的有:海派、岭南派、茹志鹃派、芙蓉派。

海派以上海工人胡万春为代表,以工业为题材。

岭南派有陈长云、欧阳山、秦牧等。

茹志鹃派是以茹志鹃、刘珍、菡子等为首的女作家派。

芙蓉派是湖南的一些作家。

2、本时期的成绩如下:

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不赞成浮夸,如:《锻炼锻炼》。

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如梁斌、王愿坚的作品。

大胆地描写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如:《李双双小传》。

敢于写出人的心理和感情。如:西戎的《赖大嫂》。

总之,此时期的小说在主题的深化,题材的开拓和艺术风格的发展上都要是空前的。

3、本时期的不足如下:

作品题材仍然不广泛,较多的是反映民主革命时期的题材和热爱农村生活的题材,反映工业的和知识分子的题材仍然少,是个薄弱的环节。

由于“左”的错误的干扰,党的政策和干部也有不少毛病,这些事在小说中也未得到反映。

4、本时期经受的曲折如下:

第一次曲折:反右斗争扩大化。

使很多作家不敢大胆地写作,丢掉以前敢于正视现实、反映社会的阴暗面的优点;不敢以爱情作为题材来创作;不敢接触人性和人情味;风格也变得单一。

第二次曲折:大跃进、浮夸风。

使文艺作品反映了虚假生活,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如《李双双小传》。

第三次曲折:江青一伙捣乱破坏。

1962年大连会议(八届十中全会)和19631964年毛主席的两个错误的批示。使不少作家遭受不白之冤,不少作品被打为大毒草。

二、对十七年小说有争议的几个问题:

(一)谈谈农村题材小说的再评价问题:

农村题材小说,可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编年史。从《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三里湾》《艳阳天》《创业史》,这是十分深刻的,系统的。

以前,对《艳阳天》评价高而少争议,对《创业史》评价争议大。今天,农村政策的情况,更说明对农村题材作品有再评价的必要。

再评价,主要是探讨真实性,以今天的政策对照过去的作品,把农村社会在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来重新评价。

对《创业史》更有重评价的必要。如对梁三老汉、郭振山的个人发家致富的批判应重新评价;梁生宝这个人,有人认为他是“左”倾主义者。

(二)谈谈工业题材小说的为什么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问题:

比起农村题材、军事题材来,工业题材的小说要少些,所以陈荒煤在为蒋子龙的小说集写的序言中说:“工业题材不足”。但我们认为,工业题材小说还是有成绩的。其成就表现在:

1、建国初,工人队伍中迅速成长了一批青年作家。如胡万春、唐克欣、万国儒等。

2、魏巍、杜鹏程深入工业战线,写了一批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如魏巍的《老烟筒》,杜鹏程的短篇《青年的朋友》、《在光辉的日子里》、《夜走灵官峡》、《延安人》等。

3、六十年代初,一批新的作家作品又兴起,如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乔厂长上任》等。

(三)谈谈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的情况:

可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49-56年):

这一时期,军队经过从战争到和平,又从和平到战争(进军西藏)的阶段。部队生活丰富,因而在小说及文艺的各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其成就表现在:

及时提出和回答了人民和指战员关心的问题,表达了人民和指战员的意愿,较好地处理了群众和文艺的关系。如:《红日》、《三千里江山》、《平原烈火》等。

较好地处理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真实地反映了部队的斗争生活,反映了它的胜利和失误、它的光明面和阴暗面、它的内部思想斗争、它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艺术地反映了人民军队的真实生活。如:《柳堡的故事》、《平原烈火》等。

创造了许许多多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不同人物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长长的人物画廊,较好地解决了文学作品的写人的问题。如:《保卫延安》中的彭老总、《欧阳海之歌》中的欧阳海等等。

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回忆录和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都取得了成就。回忆录很多,不讲。讲讲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任斌武的《开顶风船的角色》很好;此外还有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短篇?)。

2、第二个时期(57-65年):

这一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特别少。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后,这一题材小说停止不前,成了空白。“左”的错误路线影响不断加深。其在军事文艺中的反映表现在:

违反生活的真实。只顾反映军队的本质,把本质同生活对立起来。如杨子荣打进匪穴后,一直站在舞台中心。

把教育人民、教育指战员与军队作品反映人民、反映指战员的意愿对立起来。只准文艺教育人民、教育指战员,不准文艺成为人民和指战员的代言人。

只允许军事文学歌颂,不允许暴露,把歌颂与暴露对立起来。要暴露,只准暴露敌人,不准暴露部队内部。

(四)关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问题:

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现在占有较多的数量。如新时期的《人到中年》等。而在十七年,以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就很少。

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对反映知识分子的作品有很多分歧,没有很好解决。直到1959年,杨沫的《青春之歌》才出版,真是寥若晨星。汉水的《勇往直前》、王莹的《青春万岁》都未出版。

《青春之歌》刚一出版,就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对它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成就都有争论。

1959年《中国青年》第二期上发表了郭开的《略谈〈青春之歌〉……》。同年4月,《文艺报》上郭开又发表了《就〈青春之歌〉的创作原则谈文艺批评的几个问题》。他的主要观点:

1、是作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自我表现,林道静就是作者。

2、小说没有很好地描写工农,没有很好地描写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没有认真地描写知识分子的改造过程,没有揭示出人物的内心变化。

3、林道静到后来也只不过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但作者却冠之以“共产党员”的称号,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并说她生活不检典,与余永泽、卢嘉川、江华非法同居。

郭开的思想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意见,“左”的意见,后来《文汇报》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后来茅盾写了《怎样评价〈青春之歌〉》,郭小川写了《〈青春之歌〉不可否认》,……对郭开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对《青春之歌》作了全面的分析,肯定了《青春之歌》是一部好书。这是在知识分子题材上的两种思想的争论。

我们认为:

1、《青春之歌》是第一部成功地反映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它塑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形象——林道静和一批知识分子群像:

写林道静,从小在保姆、长工中长大,天真、幼稚、单纯,有时任性、偏激,有时迷茫、感伤,她追求自由、不怕强暴,又有狂热的幻想,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意志,但又露出对爱情的缠绵。

写知识分子群像,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分化、组合、前进、沉沦,使读者受到启发,认识到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于群众斗争中,才有光明的前途。

2、这书也有缺点:

对林道静思想的转变过程写得不明显,入党后的形象写得不够。

对林道静的个人小资产阶级思想发掘批判不够。

《修改本》农村工作一段,违背历史的真实。

第三章 建国十七年的诗歌

主讲:栗多贵(录像)

一、建国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基本估计:

总的说,十七年诗歌创作比同时期的小说要略逊一筹;但就其总趋势来说,仍是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成绩是显著的,发挥了诗歌的艺术作用。

其蓬勃发展的原因是:

一)社会原因:

1、沸腾的现实生活为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源泉。

新中国的诞生,人民做了主人,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变化。这变化,无不激发诗人磅礴的激情。广大的诗人为人民歌唱、呐喊,因此,他们写出了激动人心的、具有时代风貌的真诗。

2、政策稳定、民主,诗人毫无顾忌地抒发实情。

如党的“双百方针”提出,能尽情表达作者真情。后十年尽管有种种干扰,但主流仍是好的。

二)本身原因:

1、诗人的队伍扩大了,涌现了一大批新的歌手。

解放后,解放区、国统区诗人大会师,各民族又涌现了大批诗人,他们带着不同的方土气息,不同的自身特点,给诗坛带来新的生气、力量和风貌。如:郭小川、贺敬之、严阵、李瑛、未央、饶登巴桑(藏)、铁衣浦江·艾里涅夫(维)、纳·宙音朗克图(蒙)等新诗人不断出现;此外,郭沫若、藏克家、柯仲平、何其芳、田间、艾青、李季、阮章竞等老诗人敲响战鼓,大唱颂歌,不断创作,为开创一代新诗贡献了才智。

2、诗歌的形式比较敏感、灵活、轻便,很适应于及时地抒情言志。

诗歌以精粹的语言、强烈的激情,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是其它文艺形式赶不上的。

由于以上原因,诗歌就形成了群芳斗艳、生气蓬勃的景象。

1957年后,由于“左”的路线的干扰,诗歌也确实受到影响:使诗歌脱离现实生活,违背艺术创作规律,混淆了香花与毒草的界线,挫伤了一些诗人的创作激情,使一些诗人违背了艺术良心,粉饰、歪曲现实,出现了不好的诗歌。如大跃进中的一些诗歌,是虚假的浪漫主义。但这是支流,不是主流。

二、建国十七年诗歌创作的成就的主要特征:(相当重要的)

十七年的诗歌,浩如烟海,我们要抓住主要的特征。

十七年诗歌的主要特征是:

一)大量颂歌出现:

1949年解放到1957年春天,颂歌是新诗创作的主要成就之一。

在旧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有良心的诗人要歌颂祖国也不可能。如: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黄浦江口》、《上海的早晨》等,充满痛苦、呼号、愤怒、咀咒。

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需要诗人唱颂歌,诗人自己也情不自禁地要唱颂歌。因为时代不同,他们的心声与时代脉搏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强音。

当时,最突出的有两点:

1、热烈地歌颂党、歌颂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题材,吸引住了所有有才华的诗人。

郭沫若写有《新华颂》,柯仲平写有《高举着我们的五星红旗》,王莘写有《歌唱祖国》,藏克家写有《祖国在前进》。

在当时影响最为深刻的是何其芳写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不管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较好。

另外,贺敬之写的《放声歌唱》,在诗坛上的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是诗人在纪念党诞生三十五周年的日子里,奉献给党的“八大”和建国七周年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以激昂奔放的感情,高亢的格调,唱出了亿万人民心底深处对党、对祖国深切的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颂歌。它成功地塑造了党的形象,以党为歌唱的中心,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对现实进行了多方面的描绘中歌颂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其特点是具有形象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跳动、飞跃的情思。

2、歌颂勤劳勇敢的英雄人民。

郭小川写有《致青年公民》,是组诗。它包括《人民万岁》、《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闪跃吧,青春的火光》、《让青春更美好吧》。他气势热烈,激情洋溢,有压倒一切的气氛,对邪恶势力恨得透彻,对祖国人民爱得深沉。

二)诗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

这也是颂歌,不仅主题开掘得深,而且题材也广。有:

1、歌颂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诗篇。

工业方面:

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因他称自己的诗不“石油诗”,所以工人们称他为“石油诗人”。他的诗风是朴素、鲜明,富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幽默、含蓄。另外,他的《黑眼睛的姑娘》也很风趣幽默。

又如:郭小川的《两都颂》,也是歌颂工业生活的诗歌。

农业方面:

如:严阵的《春啊,春啊,播种的时候》,颂扬农村迷人的景色;《江南曲》,格调清新,有乡土气息。

2、歌颂边疆兄弟民族的优秀诗章。

闻捷:

闻捷、李季、顾工等都要到过边疆,写过不少歌颂兄弟民族生活的诗章。

闻捷的著作:

闻捷是最有才华的诗人,他的《天山牧歌》是我国诗苑奇丽的鲜花,它真实地描写了新疆民族的人的精神和新的生活变化。其中《新村》和《斯拉阿江》写得最好。(新疆话:买买提——感谢上帝恩赐,亚克西——幸福、好,斯拉阿江——建设新生活。)

闻捷诗歌的内容:

闻捷的诗,爱情诗比重特别大,而且特具一格。但不是为爱情而爱情,它的特点是:(注意)

A、强调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如男女双方都爱家乡、爱劳动,对未来充满理想。如:

《苹果树下》,将爱情和劳动揉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使苹果的成长与爱情的发展相映衬,当淡红的果子压弯了枝的日子,也是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之时,读之亲切感人。

B抓住了兄弟民族高尚的、美好的、纯真的心灵。如:

《爱情》中写姑娘对成为英雄而失去了左手的情人的始终炽热的爱。

C不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如:

《赛马》写赛马(又叫姑娘追,这是哈萨克族青年喜欢的游戏),实际上是写姑娘的隐衷。《夜鹰飞去了》写的是夜鹰,实际是写爱情。

闻捷诗的特点:

A、不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如《晚归》、《送别》以及《复仇的火焰》。

B、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如《远眺》、《晚霞》、《赛马》、《婚礼》等。

⑵公刘:

公刘的《边疆晓歌》,也是有名的歌颂边疆兄弟民族的诗歌。

3、抒写保卫和平、反对侵略、歌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诗歌。

⑴未央:

未央的著作:

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抓住志愿军归国过鸭绿江的一刹那的感情,通过亲切的比喻和对比,表现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还有《驰过燃烧的村庄》、《枪给我吧》是他的名篇。

未央诗的特点:(注意)

A、从心底里流露出真情实感,含有一种灼伤人心的炽烈。

B、高度地艺术集中,把动人的场景集中在一刹那间来形象地抒写。如:《祖国,我回来了》就集中在渡江的一刹那,《驰过燃烧的村庄》就集中在救儿童的瞬间,《枪给我吧》就集中在交枪的霎时。

⑵公刘:

公刘的《山间小路》也属于这一类题材。

怎样认识十七年产生的颂歌呢?

我们认为:

1、这些颂歌是现实生活的产物,是时代的最强音,是时代的颂歌。十七年主流是好的,特别是前七年。

2、这些颂歌是人民群众与诗人的心声,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时代的真歌。诗歌是人民生活的折光反映,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

3、这些颂歌与造神运动有本质的区别:颂歌出自人民群众对党、对国家、对解放军的真诚的爱,而造神运动则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因此,这些颂歌无欺骗性、无强制性,不象“忠”字舞那样。

三)形式、类别特别多式多样:

建国以后,诗歌创作的形式类别很多:从形式讲,有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阶梯式、以致旧诗体等;类别讲,有风景诗、讽刺诗、神话诗、爱情诗、怀古诗、赠友诗以及寓言诗、儿童诗等。

1、政治抒情诗广泛兴起。如:贺敬之的《枪给我吧》、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以及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政治抒情诗。

2、长篇叙事诗迅猛发展。如:李季的《报信姑娘》、乔林的《白兰花》、阮章竞的《漳河水》、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等,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3、出现了寓言诗、讽喻诗。如:艾青的《养花人的梦》、《黄鸟》。

《黄鸟》写黄鸟歌声动听,引起喜鹊的厌恶,被喜鹊赶走。借此讽谕宗派主义。

4、少数民族的民歌、民间叙事长诗出现。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傣族的《台树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相继出现。

5、出现了新民歌。

民歌历来为劳动人民创作,反映人民的斗争和理想,与人民联系紧密。

1956-1957年,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出现了劳动人民的建设热情,他们用民歌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又加上中央提倡:毛主席在成都会议发出指示、接着《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周扬也写了论文,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新民歌运动。初期比较健康,后来受“大跃进”的影响,出现了虚假、浮夸之风。

初期的新民歌,出自群众内心,真情实感,内容、题材多样:有歌颂解放军的、有要求文化翻身的、有歌颂劳动热情和劳动干劲的、有歌颂纯朴健康的爱情的,如:《锄麦草》、《锁住太阳留住歌》等。

但大跃进后,造成了浮夸不实的诗风,是当代诗坛上的大曲折,其影响有二:

⑴新民歌创作过分,对诗的创作冲击大。

对新民歌过分地宣扬、抬高,贬低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作用。

三、新诗发展方向的探索和讨论:

建国以来,文艺界过分地肯定了新民歌的作用,影响了诗人诗歌创作,因此,文艺界围绕新诗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索和讨论:

1950年《文艺报》就开了一个会,不同意用古典诗歌的形式来写新诗。讨论的中心是:如何创作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新歌?

1953年“作协”也组织了讨论,他们认为:新民歌的主流是新主人翁的精神,不是体裁,不是形式。

1958年新民歌运动兴起,又发起了对诗歌形式问题的讨论。接着又辩论:民歌与新诗,谁是主流?

毛主席主张新诗向民歌和古体诗学习。

陈毅主张民歌、古体和新诗两条腿齐走。

何其芳主张建立新的革命体。

艾青反对何其芳的主张,主张散文化。

虽然尚未统一,但倾向很明显,即大多数人认为:为在学习民歌、古体诗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诗体。这种诗体有几点是公认的:

1、必须有感情。

2、大体有韵。

3、要有意境和形象。

4、有大体格式。

四、关于郭小川和贺敬之诗歌创作的异同:

郭小川和贺敬之是抒情诗的两面旗帜,在风格上的异同见书,这里仅作补充。

一)相同:

1、他们都是勤于思考,抓住重大题材抒发一定的感情。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与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歌》都是这样。

2、他们都有革命的进取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为社会主义革命唱颂歌,有时代气息。

3、他们都要求诗歌有真情实感。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他们的诗,抒情性很强。

4、他们都注意采取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都有自由诗、阶梯诗。

二)不同:

1、虽然都重抒情,但郭小川是在充分抒情的基础上,以强烈的感情大喊大叫,达到感情爆发;有时直接发号召、呼唤,有炽热爆炸似的感情。而贺敬之以雄伟磅礴开阔之势,古往今来,好似在观察着、思索着,沉着地放声歌唱。

2、虽然都强调诗情与形式融合,但郭小川诗中时有哲理警句,诗句如新,寓意深远,发人深省。而贺敬之则较多地运用比喻。

3、虽然都诗语的韵感,但郭小川诗语丁当作响,如闪光的河流,自然畅晓,如《祝酒歌》。而贺敬之诗语则向民歌、古诗学习,把古诗、名句赋予新意,多用排比、对偶,如《放声歌唱》。

4、两人的不足之处也不同:郭小川捕捉典型情景不够,缺乏情景交融;过多的政治抒情,削弱了艺术感染力;凝炼不够。而贺敬之则奔放有余,含蓄不足,政治口号多,无形象语言,枯燥无味。但都暇不掩玉。

第四章 建国十七年的戏剧、电影文学

主讲:栗多贵(录像)

一、建国十七年的戏剧、电影文学的成就:

建国十七年来,戏剧、电影文学继承、发扬了“五四”以来的优良传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成就最大的为话剧,共有1000多个剧本;电影次之,有600多部;歌剧、戏曲稍缓慢。

从总体来讲,戏剧、电影不仅富有生机,而且开辟、创造出新的时代。其成就的主要标志是:

(一)反映的主题崭新,题材多样:

解放前,国统区主要是揭露国民党的丑恶,解放区主要是歌颂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胜利。新中国诞生,主题深化、广泛、深刻:

1、有反映工业建设新貌和工人阶级劳动生活的作品。如杜印的《在新事物的面前》、夏衍的《考验》(主人公丁伟)等。

2、有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民生活的作品。如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胡可的《槐树桩》、王炼的《枯木逢春》等。

3、有反映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和思想面貌的作品。如老舍的《龙须沟》、李庆生的《四十年的愿望》、李准的《李双双》等。

《龙须沟》:

《龙须沟》的主题是通过党修整龙须沟的典型事例,反映人民政府爱人民、人民热爱新政府,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情况。(重点)

《龙须沟》独树一帜,不以描写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见长,也不以情节奇特、惊险、紧凑取胜,而是以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性格的细致刻画和分散、穿插的生活情节感人。这剧写沟、写社会,也写人。他选取了与沟有直接关系的几户人家的生活变化来反映现实。赵老头一家、程疯子一家、丁四嫂一家、王大嫂一家和沟通的尖锐冲突,揭示了旧社会的苦难、反映了新社会的幸福。作者用横断面的写法,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写四户人家的变化。真正直接写沟少,写四户人家变化多。

《龙须沟》的主要成就:一是塑造了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二是人物语言有个性特征。如程疯子(写得最形象)、赵老头。

4、有反映现代革命历史斗争及表现创业艰辛的作品。其中剧作不少,但成绩突出的是电影。

电影:

仅管电影拓荒开路,但步伐坚实巨大,一开始起点就很高。如于敏的《桥》,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颜一烟的《中华儿女》,又叫《八路投江》,获得第五届国际电影比赛会的“人民解放斗争奖”;水华的《白毛女》,获得第六届国际电影比赛会的“特别荣誉奖”;成荫的《钢铁战士》,获得第六届国际电影比赛会的“和平奖”;于敏的《赵一曼》,丁洪、赵寰的《董存瑞》,邢野、羽山的《平原游击队》,李英敏的《南岛风云》,沈默君的《渡江侦察记》林杉等的《上甘岭》等。另外还有希侬、叶楠的《甲午风云》,叶元的《林则徐》,张海默的《母亲》。

话剧:

话剧虽比电影稍差,也有不少好作品。如:陈其通的《万水千山》、胡可的《战斗里成长》、金山的《红色风暴》等。

歌剧:

歌剧有田川等的《小二黑结婚》、于村等的《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湖南歌剧团的《洪湖赤卫队》、丁玲(四川人)的《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

《董存瑞》:

《董存瑞》热情歌颂董存瑞为资产阶级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董存瑞》写了董存瑞的成长过程:多次唠叨要参军——摔跤输了,后,战胜了刘玉红——光荣参军,开始不够成熟、年轻幼稚——舍身炸桥。

《洪湖赤卫队》:

《洪湖赤卫队》歌颂了贺龙同志领导的游击队,塑造了韩英的形象。韩英参革命,赤胆忠心,坚强勇敢,关心战士,有勇有谋,为革命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洪湖赤卫队》为什么被人民所喜爱?原因是:

抒情气味浓。抒发了韩英对家乡、对人民、对同志、对过去、对未来的真情实感。并富有诗意。如唱词《洪湖水,浪打浪》等。

充分发挥了歌剧的特点。有歌有剧,自始至终以歌扣人心弦、以剧引人入胜;张驰相间得当,剧使人张,歌使人驰。

5、有反映古代历史人物事件,塑造历史人物的作品。如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曹禺的《胆剑篇》、老舍的《茶馆》、叶元的《林则徐》等。

《蔡文姬》:

《蔡文姬》描写了才华横溢、感情深沉的女诗人蔡文姬经历战乱的悲苦辛酸,由曹操赎回汉朝继承父业,撰写《续汉书》的动人故事。

郭沫若写《蔡文姬》的原因:

为曹操翻案。从蔡文姬的一生可见曹操的伟大。

蔡文姬归汉的经历和感情与作者从日本回国相似。

蔡文姬的形象是作者倾注心血和激情加以塑造的,也是作者精心刻画来为曹操翻案的一个典型形象,作者把她抛进尖锐的矛盾中,通过“别子”、“释念”和“进谏”等情节,表现她纯洁善良、感情深沉、胸怀坦荡、博学多才、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性格。

《蔡文姬》的特点:

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但加工合情合理。

有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个性化。

《关汉卿》

《关汉卿》通过关汉卿、朱帘秀等编、演《窦娥冤》的故事,揭露了元朝统治者残酷、腐朽,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恶,热情歌颂了关汉卿、朱帘秀等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民请命”的高尚情操。

关汉卿是一个对元朝封建统治斗争到底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碗豆”的元代伟大剧作家的典型形象。他地位不高、接近下层人民,富有正义感,不畏强暴、不怕牺牲。

《关汉卿》的特点:

抒情味浓,既是剧,又是诗。

采用了“戏中戏”的艺术手法。

劫了鲜明的对比。

善于把那些最能显示性格和思想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于舞台上。

(二)工农兵形象占领了舞台,特别是妇女的形象:

如:刘胡兰、韩英、刘三姐、江姐、红霞、珊妹等。

(三)开始了成效卓著的戏曲改造:

传统戏曲,既有民族精华,又有糟粕。改造它,包括三个内容:

1、利用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写现代事件。

这叫现代戏,如:豫剧《朝阳沟》、评剧《金沙江畔》、京剧《芦荡火种》等。

2、利用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写古代事件。

这叫新编历史剧,如:京剧《谢瑶环》、昆曲《李慧娘》、川剧《夫妻桥》等。

3、对传统剧本进行改编、整理。

改编、整理主要是去掉其中迷信、淫秽的东西,这叫传统剧,如:京剧《杨门女将》、《将相和》、《白蛇传》,川剧《抢新郎》、《柳荫记》,评剧《刘巧儿》,越剧《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吕剧《李二嫂改嫁》等。

这些改编、整理,拯救了一些频于灭绝的剧种。

二、陈其通的《万水千山》及其有关问题:

(一)思想:

《万水千山》是建国十七年优秀的剧作,它取材于长征,中心是歌颂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热烈地赞扬毛主席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他选取了几个场景:

第一幕是第二次攻打娄山关。表现毛主席军事路线正确。

第二幕是和平通过彝民地区。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

第三幕是跨过大渡河。表现毛主席军事路线正确。通过同石达开对比,说明红军的本质特征。

第四、五幕是过草地。表现红军的艰苦奋斗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六幕是攻打腊子口。表现红军取得胜利的远景。

(二)形象:

李有国,出身雇农。1928年参军,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坚强的红军政治工作干部。他的形象是十分感人的,剧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他的形象:

1、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示李有国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2、通过特有感人的细节,表现李有国的性格。如伤口化脓、发烧,不要人抬,还比赛谁走得快;吃野菜时的对话等。

3、通过他战胜困难的坚强态度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表现李有国的性格。如忍着剧痛给周二虎讲故事,把马送给中央等。

(三)不足:

1、有的人物缺乏个性。

2、情节显得游离。如李有国在高潮前死去。

3、违背现实主义的原则,生硬地加进路线斗争。

4、结构松散。

5、修改本企图拔高人物思想性,让李有国活着走出草地,反而使李有国的形象失去应有的光彩,没有原本悲壮感人。

(四)与《董存瑞》相比:

1、《董存瑞》为描写军事题材创造了较好的范例,把战斗的硝烟与生活的情节处理得很恰当,既打仗,又生活。《万水千山》则处理得差。

2、《董存瑞》表现敌我双方的对比符合当时的情景,敌方气势汹汹,更显出八路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英勇顽强。既突出了敌人阴险狡猾,也更突出了我方足智多谋。而《万水千山》也处理得差。

可惜《董存瑞》的这些优点,没有在十七年中发扬光大。

三、建国十七年戏剧、电影文学存在的问题:

(一)文艺与现实关系没处理好,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作家深入生活不够,有意回避矛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伟大的起点》与《英雄司机》。

(二)戏剧创作的体裁、题材、风格比较单调。戏剧多半是改编和译制,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太少。特别是戏曲:喜剧很少,讽刺剧受到限制,悲剧更不敢接触。

(三)有虚假、浮夸,不实之风。如《敢想敢做的人》等。

以上这些,都是当时的支流,不是主流。

第五章 建国十七年的少数民族文学

主讲:栗多贵(录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都要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创造了自己独具风格的文化与优秀的文艺作品。有的有文字记载,有的只是口头流传。但在解放前,少数民族文学一直受到歧视和摧残,在文学史上没有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才能得到新生、成长和迅猛发展。

下面讲三个问题:

一、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新生、成长和迅猛发展的原因:(重要)

(一)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胜利贯彻执行:

党和政府全力实行民族平等、和睦团结以及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政策,少数民族文学得到新生、发展。

党和政府一直把少数民族文学看成是一簇奇香艳丽的鲜花,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民族同等重要;反对对少数民族的文学采取歪曲、丑化、蔑视与猎奇的态度。

(二)党和政府一直关怀着少数民族文学的新生和发展:

19497月第一次文代会以及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上,党曾强调指出:必须大力促进兄弟民族文学的发展,使它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

1955年,中国作家协会召集了八个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座谈,了解兄弟民族文学中的困难、问题。

1956年在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上提出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具体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在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和创作上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各民族都有悠久的、丰富的文学传统:

有的有文字记载。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有的口头流传,有很大的潜力。如:《阿玛丽》流传很广。只要党的阳光一普照,它们就会很快复苏、成长、迅猛发展。

茅盾指出:各少数民族都有丰富的文学传统,有很大的潜力,解放后,他们的文学已有惊人的发展。

二、建国十七年的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成就:(重要)

主要是少数民族文学复苏、新生、迅猛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以及这些作家的作品不断问世。

除早已著名的老舍(满)、李准(蒙)外,比较著名还有:

蒙古族小说家玛拉沁夫,其主要成名作、代表作有《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和《在茫茫的草原上》。

蒙古族小说家扎拉嘎胡,其代表作有《春到草原》。

蒙古族小说家朋克斯,其代表作有《金色的兴安岭》。

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其代表作有长诗《狂欢之夜》、诗集《幸福和友谊》。

维吾尔族诗人铁衣浦江·艾里涅夫,其代表作有《觉醒吧,农民们》、《火车经过我们的村庄》、《摘葡萄的时候》。

维吾尔族小说家祖农·哈迪尔,其代表作有《锻炼》。

藏族诗人饶阶巴桑,其代表作有《永远在前列》、《牧人的幻想》。

哈萨克族诗人库尔班·阿里,其代表作有《从小毡房走向全世界》。

仫佬族诗人包玉堂,其代表作有诗集《歌唱我们的民族》、长篇叙事诗《虹》。

朝鲜族诗人金哲,其代表作有《山村阿吗尼》。

彝族李乔,其代表作有小说《欢笑的金沙江》。

彝族吴齐拉那,其代表作有诗歌《奴隶解放之歌》。

回族胡奇,其代表作有小说《五彩路》。

壮族陆地,其代表作有小说《美丽的南方》、《一对夫妻》。

侗族苗延秀,其代表作有说唱体小说《大苗山交响曲》。

他们标志着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已从此了过去没有文学家、没有书面文学的历史,他们为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创造了根本的条件。

(二)搜集和整理了大批独具风格与特征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优秀文艺作品:(注意)

1、《阿诗玛》:

《阿诗玛》是云南撒尼族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是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一块瑰宝。

在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的黑暗社会,常常是美不压丑、正不压邪,阿诗玛的反抗斗争,尽管有神力的黑阿哥帮助,但最后仍逃不了悲剧的命运。阿诗玛牺牲后变成“回音”,是对她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的赞美,它寄托了劳动人民对斗争胜利的美好信念。

诗用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两个人的形象,抒情成分强烈。

2、《逃婚调》:

《逃婚调》是云南傈傈族的长歌,由刘旭林整理。

《逃婚调》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叙述一对青年男女为反抗旧社会包办婚姻,双双逃出家去,经历千辛万苦,开荒种地,建设家园,哺育儿女,最后重返家乡、家人团聚的故事。歌颂了勤劳、勇敢的品质。

3、《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是蒙古英雄史诗。陈星章等整理。它是根据二十年代初期,内蒙发生的地场大起义的真实故事编译的。史诗中,塑造了一个与封建军阀、王公贵族血战到底的英勇顽强的起义军首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形象。

4、《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诗人韦其麟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叙事诗。

《百鸟衣》写的是勇敢、聪明的壮族青年古卡爱上了美丽能干的依娌,但土司夺去了依娌,破坏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勇敢的古卡爬过九十九座山,射了一百只雉鸡,做了一件百鸟衣,以此救出了依娌,杀了万恶的土司。

《百鸟衣》深刻地反映了古卡、依娌反抗封建势力的坚强性格,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勇敢、勤劳、聪明、能干及其斗争精神,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贪婪和自私。

(三)不少的汉族作家也以不同的文艺形式创作、整理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文艺作品:

闻捷有诗歌《天山牧歌》、白桦有诗歌《金沙江的怀念》、公刘有诗歌《边疆短歌》、高缨有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王瑚有电影《哈森与加米拉》等。

《达吉和她的父亲》:

《达吉和她的父亲》写的是一个“关于父亲、关于女儿、关于人间的爱与恨的故事”。它通过达吉和她的父亲的悲欢离合,及其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强烈的控诉了大凉山奴隶社会的野蛮和残忍,热烈地歌颂了党对奴隶的解放和民族团结政策的伟大胜利。

《达吉和她的父亲》的主要特点是:

1、作者通过平凡而奇异的故事,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奇异之一:达吉是一个六岁的汉族小姑娘,被奴隶主抱入凉山,受尽人间折磨,居然能活下来。

奇异之二:当达吉终于苦熬到十七、八岁时,凉山解放了,汉族父亲找上凉山来要走了她。

奇异之三:达吉终于未离开大凉山,未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2、全篇充满了人的朴实的真正感情的抒写,使作品特别具有感染力:

既表现了阶级爱,又表现了深厚的骨肉情。

3、语言很富有凉山的特点与彝家风味:

主要体现在贴切准确的比喻与地方特有的色彩。

三、建国十七年少数民族文学在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征:

(一)内容方面的特征:

内容方面主要是颂歌,因此主要体裁是诗歌。

因为诗歌轻便、灵活,较容易表达感情,最容易吸收现实生活中那些为诗歌提供的一切养分;还因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喜欢用歌与舞蹈来表达自己由衷的各种感情,而歌又恰恰与诗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诗很活跃。

这些颂歌的内容有:

1、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各民族亲密团结与统一的优秀诗作。如:纳·赛音朝克图的《幸福和友谊》(蒙古族)、库尔班·阿里的《从小毡房走向全世界》(哈萨克族)、包玉堂的《歌唱我们的民族》(仫佬族)等。

2、歌颂本民族历史上的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的作品。如:胡尔查的《红色勇士谷诺干》(蒙古族)、《格萨尔王传》(藏族)、《阿诗玛》(撒尼族)、《嘎达梅林》(蒙古族)等。

为什么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为本民族长期敬仰、辗转传颂的民族英雄呢?究其原因有二:

和历史上的民族心理有关。

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来说,生活是一切文艺的源泉。

3、歌颂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以及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的作品。如:玛拉沁夫的《在茫茫的草原上》(蒙古族),祖农、哈迪尔的小说《锻炼》(维吾尔),胡奇的《五彩路》(回族)等。

《在茫茫的草原上》:

《在茫茫的草原上》描写了内蒙古察哈尔草原上的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解放斗争,最后摧毁了国民党及其反动上层分子的残余武装力量,获得了胜利的解放。

《在茫茫的草原上》既揭示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无比威力,又说明了蒙古人民获得解放、新生的艰难不易。

(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特征:

1、浪漫主义手法:

这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常常是希望和理想写得多,想象力特别丰富,创造出奇特的理想人物,凡现实办不到的,均借助神力。如:《阿诗玛》阿黑、《格萨尔王传》的格萨尔。

2、语言富有民族特色:

各民族都善用形象的比喻、夸张及比兴手法。如:把党、祖国比作月亮、太阳、鲜花……用太阳、花朵来喻姑娘、情人等。如《阿诗玛》中:

“院里的枯树直挺挺,生下的儿子象青松;场里的桂花放清香,生下的姑娘花一样。”

“场里的树长得格杈杈,生下儿子长不大;他象阿支,阿支就是他;他象猴子,猴子更象他。”

这里运用了比喻、比兴手法。

3、有各民族的地方特色:

如《欢笑的金沙江》中的景物:山峰耸入云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山上布满漫天蔽野的白雾,那些仙人掌、霸王鞭,雄赳赳地屹立着……一见就是凉山彝族地区的风景。

又如《铁牦牛》中写火车第一次到蒙古:“人笑笑闹、狗追叫,牛羊跟着狂跑……”一读就知道是内蒙古的情景。

以上三个问题重要,《欢笑的金沙江》的主题与人物塑造也重要,要弄清楚,看书。

第二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主讲:邹定武

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文艺研究少,有人认为是空白,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十年中,社会主义文学在艰难中延续发展;萧条,但未中断。

下面我们分两个问题来讲:

一、封建法西斯文艺的纲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

(一)《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出笼:

19622月,江青窜到上海,以林彪的名义,召集了刘志坚、李漫春、陈亚丁四人座谈。从二月二日到二月二十日,开了所谓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炮制了臭名昭著的《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四月由中央批发全国,《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就这样出笼了。

(二)《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主要内容:

1、全面否定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宣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界“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的结合。”这就是“文艺黑线专政论”。这是《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核心内容。

2、全面否定建国以来的文艺建设。

《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抛出了三顶帽子:理论黑、作品黑、作家黑。

在理论上,提出了批判“黑八论”。

《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中,他们拼凑的“黑八论”是: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

把十七年的一些正确文艺观点都凑在里边,甚至把“文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文艺口号污蔑为“全民文艺”来加以讨伐。

⑵在创作上,把十七年的作品统统打成“毒草”。如:

刘志丹》(李建彤作)被扣上“为高岗翻案”的罪名。

上海的早晨》打成“为资产阶级唱颂歌”的大毒草。

保卫延安》是“为彭德怀歌功颂德”的黑小说。

燎原》是“为刘少奇树碑立传”。

洪湖赤卫队》是“为贺龙立传”。

怒潮》是“为彭德怀鸣冤”。

我的一家》是“歌颂了王明路线”。

达吉和她的父亲》是宣扬“人性论”。

红日》是“丑化了工农兵,美化了敌人”。

这样的典型例子太多了。

在文艺队伍建设上,迫害作家、砸烂文艺队伍。

咀咒新中国的作家,说有的是受资产阶级培养的;有的虽是无产阶级培养的,但被腐蚀、掉队了。把十七年的作家队伍诬为“一团漆黑”,把大批作家关进“牛棚”,赶进“干校”,投进“监狱”。老舍、赵树理、田汉、闻捷、吴晗等百余人被迫害致死,伤残不计其数。

3、抛出了一条反马克思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极“左”有文艺路线。其中有两个方面的要点:

取消了“双百方针”,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

在创作上,提出搞样板作品。否则,为离经叛道。

在文艺批判上,在“兴无灭资”的旗号下,把不少文艺作品打成“毒草”,在“纪要”上点名。如《兵临城下》、《抓壮丁》等优秀作品也被点了名。

大搞文化虚无主义,践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原则。

他们高叫要破除对三十年代文艺、对中外古典文艺的迷信,全面否定三十年代,甚至“五·四”运动以来的优良传统,宣称与过去一切决裂,从而开创人类历史最光辉灿烂的新文艺。

(三)《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实质:

从政治上说,是江、林反党集团的联盟,是他们妄图以文艺为突破口,制造舆论,进而搞乱全国,最后颠覆无产阶级专政,毁灭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的信号和宣言书。

从文艺上说,也是林彪、“四人帮”迫害知识分子,妄图毁灭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实行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黑纲领。

(四)《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危害:

1、社会主义文艺遭到空前的浩劫。表现在三个方面:

对社会主义文艺机构大破坏。所有的文联机构垮了。

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大扫荡。包括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

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家大迫害。包括作家和理论家。

2、阴谋文艺泛滥猖獗。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文艺理论方面:

“四人帮”的文艺理论体系,是在制造无产阶级“文艺空白论”的同时,抛出“帮文艺理论”。

“文艺空白论”:

张春桥说:从《国际歌》到“样板戏”,这中间是空白。

江青说:从64年起,我们搞了“样板戏”,这个问题大解决。

他们鼓吹“样板戏”,把江青树为“旗手”,想把所有的文艺纳入“阴谋文艺”的轨道。

“帮文艺理论”:

“帮文艺理论”包括三个内容:

A、“根本任务论”:

所谓“根本任务论”,就是他们的“创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这是“帮文艺理论”的核心,这个理论是荒谬的。

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要求。

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对实现上述任务固然有很大的意义,但毕竟是实现任务的手段。把它当成根本任务,这是一种偷梁换柱的方法。它模糊和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二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他们的“根本任务论”,实际上是提倡“英雄史观”,把人民群众做阿斗,做可有可无的陪衬,只突出一个“高、大、全”的人物。让英雄牢固地占领舞台,那八亿人就只能看“八个样板戏”罢了。

B、“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所谓“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是体现其“根本任务论”的创作模式。即在文艺作品的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人与人的关系是复杂,不可能按此框框去套。它是反现实的,只能导致文艺反现实主义的泛滥,造成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情景。

我们认为:作者可以反英雄当作对象,也可以把普通人当对象,这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主题的表现。

C、“主题先行论”:

所谓“主题先行论”,就是“四人帮”鼓吹的“文艺创作可以先有主题思想,然后再到社会中去寻找人物和故事,来表现既定的主题思想。”

这颠倒了创作过程,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主观唯心主义。它只能导致文艺的概念化、公式化,为编造瞒与骗的文学作好理论准备。

⑵在文艺创作方面:

“四人帮”在文艺创作上,主要表现为掀起三次反党高潮:

第一次反党高潮:

1966年“五·六通知”后,91011月份,全国所有的刊物停刊,出现了文艺空白。1973年开始,“四人帮”在上海出了第一个文艺丛刊《朝霞》,第一次反党高潮,是在这《朝霞》上掀起的。

《朝霞》创刊号上的《金钟长鸣》、《初春的早晨》等,《朝霞》二月号上的《诗报告——西沙之战》(张永枚)、《西沙儿女》(浩然)等,《朝霞》三月号上的《怒吼——上海工人批林批孔巡礼》(影射同总理,批露攻击周总理的黑材料)等,就是配合“四人帮”行动的。

这次反党高潮的主题:一是反对周总理,二是吹捧江青。

第二次反党高潮:

这是1975年,“四人帮”一伙企图组阁失败后掀起的。

这次反党高潮是以江青的歪诗“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平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为基调。

这一年《朝霞》的五月号发表了《让思想冲破牢笼》一文,鼓气。六月号又搞了一个《序曲》,叫嚣“要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跟着首长去创造未来”。接着搞出《春苗》等与走资派斗争的作品。

第三次反党高潮:

这是在1976“四人帮”灭亡前夕掀起的。

这一年,总理去世,上海出现了“要张春桥出来当总理”的大字报。接着,抛出反革命政治纲领:老干部=民主派=走资派。妄图把邓小平等老干部打下去。

张春桥指示:要大写与走资派斗争的作品。他们利用电影,拍出了《反击》、《欢腾的小凉河》等。

二、社会主义文学在艰难斗争中发展:

有人说,十年文学[是一片空白,我不赞成。我们认为:十年中,社会主义文学是萧条的,但并没有中断。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对淫威,与“四人帮”作了机智、艰巨、顽强的斗争,使社会主义文学得以延续、发展。

社会主义文学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

(一)周总理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家与“四人帮”阴谋文艺进行了斗争。

为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为确保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周总理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家多次与“四人帮”交锋,进行了有效的斗争:

11973年初,元旦前后,周总理接见文艺工作者时,批判“四人帮”说:“群众反映大,说电影少,这是对的。总结这七年,这确实是薄弱环节,应当抓一下。”

2197310月,周总理批准了对外文化委员会的报告,同意外国文艺家来中国演出。

3、张天民《创业》试影,“四人帮”为之罗列了十大罪名。由于周总理出面,1975年毛主席才批示:“此片不错嘛,列十条罪状,太过分了。”才同意上映。与此同时,电影《海霞》也拍出。

由于老一辈与“四人帮”作了斗争,才使无产阶级文艺得以延续。

(二)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四人帮”阴谋文艺进行了斗争。

他们不理“四人帮”的一套,写出了较好的作品。如: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李瑛的《一月的哀思》、克非的《春夜月色》、黎汝德的《万山红遍》、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张天民的《创业》、王愿坚、陆柱国的《闪闪的红星》等。在“文艺黑线专政论”的统治下,这是几朵淡淡的小花,但格外的秀丽、挺拔。是把十七年文学与新时期文学联接起来的桥梁。

(三)人民群众与“四人帮”阴谋文艺进行了斗争。

这主要是“天安门诗歌运动”。

丙辰年清明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次诗歌运动又一次证明: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富于戏剧性的。“四人帮”篡党夺权,首先从文艺开刀;人民则以文艺的重棰,敲响了他们的丧钟。

这次诗歌运动显示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它以战斗的诗歌形式、多种的艺术手法,彻底地挣脱了“四人帮”文艺理论的羁绊,最真实、最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这次诗歌运动开创了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先河,恢复和发扬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迎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苑的百花盛开。

第三编 新时期的文学

主讲:邹定武

一、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论争:

(一)文艺运动:

掌握几件史实:

1、文联三届三次扩大会议召开:

中国文联三届三次扩大会议于19785 27日——65 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任务是: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在文艺界推行的“左”的路线,清算他们的滔天罪行;研究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政策,促进创作繁荣,以恢复、建设文艺队伍等问题。

会议宣布: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正式恢复工作。

《文艺报》立即复刊。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摄影学会正在积极筹备恢复。

这次会议的召开,使经过十年浩劫的社会主义文学开始由复苏走向繁荣。

2、十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12月,三中全会召开,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平反了天安门事件等冤假错案。

会后,19795 3日,批准撒消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肯定了十七年文艺的成就,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3、第四次文代会召开:(特别注意)

四次文代会于19791030日——1 116日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辞。祝辞充分肯定了文艺界的工作,阐述了文艺和人民、文艺和生活的关系,阐述了党的文艺方向和方针政策,对新时期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正确领导作了科学的阐述。祝辞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我国新时期文学艺术的战斗纲领。

周扬在会上作了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

大会比较客观地总结了建国三十年来文艺战线正反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讨论了文艺工作的任务和计划,修改了文联和各协会的章程,选举健全了新的领导机构。

这次会议,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是文艺界一次空前大的、新的会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文艺思想论争:

1、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清除精神污染:

1979年以前,在批判林“四人帮”、拨乱反正的同时,批判了“左”的错误和观点,解放了思想,有效地促进了文艺创作的繁荣。

1980年后,文艺界又出现了较突出的右的干扰。有些人背离了四项基本原则,散布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腐朽没落的思想感情,散布对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创作上不注意社会效果等。其实质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是精神污染。对话剧《骗子》、戴厚英的《人啊人》、张天笑的《离离原上草》等,违背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不合人民的要求。

资产阶级自由化、精神污染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有哪些呢?

表现在热心于写阴暗的、灰色的,以致胡编乱造的、歪曲革命历史现实的东西。

有些作品鼓吹西方现代派思潮,公开宣扬文学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或宣扬抽象的人性和人道主义,认为所谓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应当成为作品的主题。

有的作品充满色情淫秽的描写,露骨地宣传性解放、婚外性关系,并把这些说成是对新的爱情关系的探索。

有少数的作品宣传到宗教里去找精神平衡和寄托。

还有的完全否定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否定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把我国写得像旧社会一样,他们还认为:社会主义同样必然异化,马克思主义不行时了,只有人性、人的复归、人道主义等才能拯救人类。

1980123——213,中国剧协、作协、影协开了“剧本创作座谈会”,讨论了某些剧本中的这一倾向,提出了批评。采取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肯定他们的动机好、有才华,但社会效果不好。与作者平等地交换意见,互相交心。

2、关于“现代派”与“朦胧诗”的论争:

1981年,刘锡成提出“现实主义面临着一场空战”,徐敬业写了《崛起的诗群代表了新诗歌的方向》,提出了议题,开始论争。

何谓“现代派”、“朦胧诗”?

目前世界的文学是由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派三个部分组成。我们国家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

“现代派”又叫近代派,他们主张“表现论”,即表现主观世界,不注重表现客观世界而表现社会危机和人的异化。《变形记》是现代派的代表作,它用人的潜意识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也十分荒诞,人变成甲虫。

“现代派”的诗歌就是“朦胧诗”。

“现代派”、“朦胧诗”的特点:

“现代派”、“朦胧诗”多用象征、意识流、荒诞(怪诞)的手法,它超典型、超真实,故没有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现代派”、“朦胧诗”的象征:

美国弗洛依德的《荒原》是“现代派”、“朦胧诗”的代表。

它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是对弈,第三部分是河界,第四部分是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是雷庭的话。

它主要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西方人民普遍绝望的情况。

它写人们空虚,宣扬上帝旨意,常有一种毫无联系的意象(即形象)作比喻。

“现代派”、“朦胧诗”的意识流:

威廉·詹姆斯说:“形容意识最自然的比喻是河或流。”故名之。

意识流文学主张写人的心理,写潜意识的流动。其特征是:

A、主张写人的意识活动的本身,让人物自己展示自己的思想,主张作者退出描写环境。

B、主张自由联想。弗洛依德最能发掘人的潜意识,人们就把他的理论作为依据。

C、时序互相倒置、互相渗透,采用多层次结构。它要求运用心理时间的理论,时而现在、时而过去、时而将来,不象传统的倒叙。

D、内心独白,让人物直接展示人的思想。

“现代派”、“朦胧诗”的荒诞(怪诞):

其特征是置现实于荒诞之中。

它是在象征和意识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接受了存在主义的思想:人来到世界上就是荒诞,不过是匆匆来去的过客。

怪诞派早期的作品有:

A、复仇剧《秃头歌女》:

剧名与剧情毫不相关,写一对老夫妇天南海北地对话,只对话中有一句“秃头歌女哪儿去了?”

它于1950年上演,只有三个观众,但却哄动了整个巴黎。

B、《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影响最大,作者贝克特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其内容是两个无聊的人在乡野路旁的树下对话,一会儿说要去上吊,一会儿说要等待戈多。第二天一复如此。

另外还有《椅子》。

对“现代派”的艺术技巧可以借鉴,因为它有认识的价值、有艺术的价值。如王蒙的《春之声》、《蝴蝶》、《人到中年》就借鉴了这个技巧。

二、新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新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基本估价:

新时期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存在着、发展着,它的主流是健康的,而且日益显示出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几年来的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小说、报告文学、电影、话剧、歌剧、戏曲、诗歌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它们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在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上,在艺术表现上,较以前的新中国文学都有显著的进步。这些优秀作品,对解放思想、总结经验、鼓舞人民投入拨乱反正的斗争,投身于四化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这个基本估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

1、这几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使文艺园地开始出现繁荣景象:

长篇小说500余部,比十七年多。1979年,长篇小说还处在过渡阶段;1980年形成小高潮;1981年,打破了百部大关,达到108部。

中篇小说1220余篇:197712篇,197846篇,197984篇,1980172篇,1981405篇,19821983500余篇。

短篇小说共1400多篇。

诗歌:省级刊物上发表的诗超过《全唐诗》。

戏曲也有发展。

2、作家队伍新人倍出,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

这是文学繁荣规律性的现象。如王安忆:茹志鹃的女儿,初中69级学生,她创作轻松,两个钟头可写一篇小说。

3、文艺刊物遍地开花,文艺思想空前活跃。

大型文学丛刊四十多种,中央到省一级刊物二百多个,这是培养作家的园地。解放三十多年来,从未有过这样活跃。文学创作的三大件:生活、思想、技巧,冲破了过去的禁区。

总之,这一时期文艺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创作丰收、思想活跃、队伍壮大,日益显示出发展繁荣的趋势。

(二)新时期的小说创作:(重点)

1、小说发展的概况:

纵观新时期小说创作,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改头换面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改头换面文学:

刚粉碎“四人帮”的第一年的作品,大多数仍带有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创作模式、框框,只把“走资派”换成“革命派”,把“头上长角、身上长剌的造反英雄”换成“反对四人帮的好汉”,反映生活肤浅。所以叫改头换面文学。

伤痕文学:

1977年底后,打破了粉碎“四人帮”之初的短暂徘徊,写出了揭露林彪、“四人帮所造成的灾难、回顾悲悲切切的往事的文学。这叫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1978年底后,人们不满足于那种回顾,于是进行深沉的思考,探究造成悲剧的种种历史原因。这时写出的文学作品叫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与反思文学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反映向“四化“前进的当今生活的文学被誉为改革文学。

2、小说创作的成果:(掌握种类题材的代表作家作品)

中、短篇:

揭批“四人帮“的罪行,表现革命人民的斗争的。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神圣的使命》、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及《第十个弹孔》等。

回顾三十年历史、反映十年内乱的。有:张一弓的《犯人李钢钟的故事》、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陈国凯的《代价》、汪渐成与过小钰的《土壤》、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反映农村生活,描写党的新经济政策给农村带来生机的。有: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及《陈奂生进城》、何士光的《乡场上》、锦云与王毅的《笨人王老大》等。

反映工业战线工业改革和四化建设生活的。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及《开拓者》、柯云路的《三千万》、魏维新的《燕儿窝之夜》等。

反映部队生活和战斗的。有:《西线轶事》、《天山深处的大兵》、《最后一个军礼》、《射天狼》、以及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

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有:《灵与肉》、《空巢》等。

反映爱情与婚姻、爱情与道德的矛盾的。有:《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此外,还有王蒙的《春之声》及《蝴蝶》、珠春雨的《沙海的绿荫》等。

⑵)长篇:

①反映革命历史战争题材的。有:寒风的《淮海大战》、魏巍的《东方》、冯德英的《山菊花》等。

②反映十年内乱的。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木青的《不许收获的秋天》、古华的《芙蓉镇》等。

③描写历史题材的。有凌力的《星星草》、肖军的《吴越春秋》、端木蕻良的《曹雪芹》、蒋和森的《风萧萧》、徐敬业的《金瓶缺》等。

④描写“四化”建设的。有: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锲的《改革者》、叶辛的《基石》、程树榛的《春天的呼唤》、焦祖尧的《跋涉者》、鲁彦周的《彩虹坪》等。

小说创作的贡献(又叫成就或特色):

分析作品,就应从题材、人物、技巧入手。

①反映生活的深度比前两个时期大大前进了一步。(题材方面)

②打破了过去人物观的模式。(人物方面)

③各种艺术技巧探索创新,(技巧方面)

重点作家作品:

作家生平、创作道路不考,主要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并且掌握和培养分析作品的能力。可能有选作题。自己去看书。

主要讲讲分析人物形象的程式(或模式):

①对英雄式的人物形象,因为他变化不大,就抓住他做了那几件好事来说明。这种方法叫证明法。如:梁生宝。

②对成长变化的人物形象,因为他有变化、有过程,应把人物成长变化过程描述出来。只要把作品情节叙述出来,人物形象就出来了。这种方法叫情节叙述分析法。如:李双双。

③对内心、思想性格比较复杂的多侧面的形象,要把内心、思想性格的转变剖析出来。既要有证明,又要有情节叙述,还要有自己的议论。

(三)新时期的诗歌、戏剧、电影文学:

1、诗歌:

诗歌主要掌握教材。这里强调两点:

这时期诗歌的特点:

从内容上来说,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A、抒写了人民对打倒“四人帮”的狂欢之情,表现了对“四人帮”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如: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郭沫若的《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等。

B、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敬爱的周总理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缅怀之情。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等。

C、表现“四人帮”给国家、民族、人民造成的不幸和灾难,使人民群众痛定思痛;以及人民与“四人帮”斗争的。如:未央的《一个姑娘在发言》、鲁鲁的《妈妈的眼睛》、程光锐的《不朽的琴弦》、李瑛的《红花歌》、周沛良的《沉思》、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以及艾青的《在浪尖上》等。

D、歌颂和鼓舞向“四化”进军的人们,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如:李小雨的《雁翎春歌》、李松涛的《第一缕炊烟》、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等。

从表现手法来说,是比较多样化。

成就最突出的则多是富有现实主义传统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当然也有浪漫主义的和其它形式的诗歌,如政治讽刺诗、朦胧诗等。

艾青的《在浪尖上》:

主题:

《在浪尖上》以天安门事件为背景,生动地记叙了丙辰清明前后亿万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和与“四人帮”搏斗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敢于直面强权、善于冷静思索,站在政治斗争浪尖上的一代青年;大胆地揭露、深刻地剖析了十年浩劫和天安门事件中“四人帮”对人民血腥镇压的滔天罪行;大声呼吁人们为实现“四化”而清除封建法西斯迷信,保卫人民的神圣权利而斗争。

艺术成就:

A、政治的责任感与思想的敏锐性使诗人站在思想解放的浪尖上,唱出人民的心声。

B、深刻的哲理和鲜明的形象与强烈的感情相结合。作者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使诗歌的思想境界高,艺术生命力旺能启迪人们去思索问题,叫人久久不能忘怀。

C、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2、戏剧、电影文学:

概况:

新时期有戏剧和电影文学可分为两个阶段:

1980年以前为第一阶段,此时迅猛发展、狂飚突进。

198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此时稍慢些,稳步前进,而且出现了“京派”和“海派”两个流派。

在艺术技巧上的探索:

由于国外戏剧观介绍到我国,因而这一时期的戏剧、电影,突破了单一传统的戏剧观进行探索。

戏剧、电影文学的特色:

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及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形象。如:白桦的《曙光》、邵仲飞的《报童》、丁一三的《陈毅出山》、沙叶新的《陈毅市长》等。

揭露“四人帮”的罪行,塑造了不屈于淫威的革命战士的英雄形象。如: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孙谦马烽的《泪痕》等。

热烈歌颂 “四化”建设,赞扬爱国主义精神;刻画了努力献身“四化”的先进人物的典型。如:崔德志的《报春花》、赵梓雄的《未来的召唤》、王一明的《乡情》、周民震的《春晖》、张暖昕李陀的《沙鸥》等。

描写革命战争风云,塑造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如:梁信的《从奴隶到将军》、李克异的《归心似箭》、陈立德的《吉鸿昌》等。

4、主要作家作品:

由于时间关系,不细讲了,自己看书。

崔德志的《报春花》、沙叶新的《陈毅市长》,注意人物形象。李克异的《归心似箭》注意写作特点。

(四)台湾文学:

重点学第二节“现代派”和“乡土派”文学,其余的了解就行。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0 04:27 , Processed in 0.0857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