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世界姚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姚波的个人空间 http://bbs.sjyszq.com/?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阳泉官沟张家兴衰记

已有 487 次阅读2015-3-22 17:07

阳泉官沟张家兴衰记 
日期: 2013-06-21 11:18:15
 
 
 
    在山西省阳泉市西郊菜山的半山腰上,镶嵌着一座气势宏伟、建构独特而别致的古代山庄,属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群。山庄规模宏阔,占地面积 24000平方米,10层建筑,由11套院落组成,建在30米高、75度斜坡的石崖上,上下落差50米。从底到顶分上下巷两级通道,上巷为三级式四合院,下巷为六级式四合院,有窑洞125眼,房屋185间,地下建筑8000平方米。山庄依山势而建,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左依逶迤绵延的馒头山、摩天垴,右傍九曲蜿蜒的官沟河,随形生变,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山庄建筑独具匠心,门内有门,院中套院;兽头龙脊,飞檐斗拱;砖雕石刻,花门闪屏;立栏卧枋,描金绘彩,集中体现了中国精湛的建筑艺术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随坡而上,到达山庄背后的崖顶上,是山庄主人家的祖坟,只见百米松岭上,古木参天,松涛涌翠,泉水淙淙。据考,山庄始建于清代中叶,约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前后,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就是古平定州西乡官沟村晋商张家的山庄,它是张家300多年兴衰的见证。    
  一、挑担钉鞋兴家业
  “官沟”原名“观沟”,张家发财后,为老爷少爷们买了许多官衔,花翎顶带,补衣朝服,轿来马去,官派十足,人们便在口头上把“观沟”叫成了“官沟。”,但正式行文时还用“观沟”。再后来,人们嫌繁体“观”字笔画繁杂而书写麻烦,便也写成了“官沟”。这样,“官沟”便正式取代了“观沟”。    
  据《平定小峪张氏族谱》记载,早在元代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张氏由洪洞古槐下迁居榆关(今平定城内上城),传20世,上下13世湮没,世次失传,只能推张鹤为小峪张氏始祖。《赛鱼张氏族谱》无序,只记始祖为张鹤,张鹤住平定小峪。这样推算下来,则官沟张氏由赛鱼迁来,赛鱼张氏由平定榆关迁来,平定张氏由洪洞大槐树下迁来,本是同根同祖。据考,到清代官沟村只有张姓一族居住。大约在康熙年间,赛鱼张氏六世张文秀迁居官沟,繁衍生息至今300余年,传 14世。现有后裔300余人,占全村人口的35%左右。
   官沟张氏祖先张文秀本来以农为生,传到二世张有开始以钉鞋为业。后来张有挑担钉鞋云游到了口外,在热河省黄谷屯(现河北省承德市)一家冀姓商铺门前摆摊为生。所幸这姓冀的是山西介休人,老乡相处,互相关照,非常亲近。历史上平定的铁锅一向以质优价廉而著名,当张有用这铁锅做饭时,引起当地人的兴趣,纷纷托他代买。冀、张两家感到这是一个生财的门路,于是张有改弦更张,开始用手推车长途贩运平定铁锅,在冀家杂货店销售,生意很快火了起来。随后两家便合伙办起了铁货铺,开始经营铁货。由于买卖越做越大,铁货供不应求,张有便改用骆驼和马车运输。不久,他开设了自家的商号,定名为“永义公”。从此,张家一步一步走向兴盛。    
  二、创建连号谍发展
  通过数代人的努力,张家在承德苦心经营的“永义公”商号,生意大大兴盛起来,家业也日益丰盛殷实。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张家又通过在故乡、河北和关外各地创建连号的办法,扩大经营规模,谋求更大的发展。道光年间,张家首先在河北获鹿建立了连号“永太公”,专门收购山西平定、阳泉一带的铁货向外地转运,被称为“获鹿锅”,实为山西阳泉特产,如三泉灶锅、杨家庄擦锌锄板、荫营大锅、维社双耳铛、河底蘑菇钉、炮钉、白泉锹等;后又陆续在赤峰设立了“义和公”,在锦州设立了“永和公”,在山西、河北、辽宁、吉林等地都设立了连号。他们还同时扩大了经营范围和品种,由经营单一的铁货发展为经营绸缎布匹、钱庄票号、粮油米面、典当租赁、日用杂货、旅店茶庄等。如在海城,同赛鱼姚家合股建立了“永太奉”商号,经营棉布和洋货。民国初,张家在锦州买下榆次常家的一个钱庄和一个茶庄。正太铁路通车后,获鹿的“永太公”迁到了石家庄,又接管了一个钱庄,定名为“永太昌”。在阳泉,张家设立了“太合公”,负责货物转运,还设立了“玉昌”、“恒昌”洋货铺。在寿阳县城,张家设立了铁货铺和钱庄,在阳泉郊区辛兴村开办了当铺“永福当”。在官沟,张家设立了赁货铺,还设立了“长太隆”小店铺,解决各户日用杂货。为联络外地商号,张家在赛鱼设立了“庆隆号”,还先后开设了万盛店、开顺店、三合店、小南店、大东店、永和店等十多处车马旅店,以留宿外地客户。“永”字号的发展,有起有落,最为兴盛的时期是在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年)前后至民国初年。最兴盛时期的资本,大约达到三四十万两白银,大小铺面40余处,从业人员二三百人。    
  除经营各地商业外,张家还将一部分土地出租,以解决本家吃粮。赛鱼村约200多亩的上等土地,基本被张家垄断,在白泉、杨家庄一带的300多亩租米地,统一由张家在白泉的商号“增长隆”管理收租,大西庄张雨田和上庄赵国柱掌管。由于张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不是土地,所以地租较低,约在一二斗之间,人们都愿意租用张家的土地。张家土地收入寥寥无几,每年大约只有四五十石。这些粮食除供给官沟东家一年所需外,其余出售,用于缴纳税赋和维持增长隆的生意、维护耕地。    
  张家在传到三世张得成、张得明、张得高三兄弟时,分为永庆堂、广和堂两大股和忠义店一支。永庆堂下支有长庆堂、德庆堂、三义堂和忠信堂四门。广和堂下支有忠和堂、义和堂、致和堂、天赐堂和孝友堂五门。忠义店一支因弟兄不和又迁返赛鱼居住。再下当义堂下又支出崇本堂、敦厚堂、进修堂三门。    
  当三世“得”字辈的“永”字号生意兴盛时期,广和堂、永庆堂在经济收入上相差无几,各占一半。到五世“汉”字辈时,资本的积累开始分化。清朝末期,永庆堂在“永”字号的生意分为四股,长庆堂、德庆堂、三义堂、忠信堂各占一股。到七世“大”字辈上,长庆堂、德庆堂和忠信堂三家无人执掌,四大股财产统一由敦厚堂张大聘一人掌管。“永”字号的生意计划、决算分配、税赋缴纳、公益捐赠等,均由张大聘代表永庆堂拍板定夺、出面料理。这在平定旧县志上都有记载。张大聘生有二子,长子张士枚,次子张士林,永庆堂大门、二门、四门在大字辈以后,均无子嗣,所以从三门敦厚堂张大聘名下将次子张士林过继到四门忠信堂张大国门下继承家业。张大聘年老后,由张士林掌管永庆堂各家的商业。张士林生有三子,长子张鸿寿过继到大门长庆堂张士载门下。张鸿寿也生有三子,又将长子张迁善过继到二门德庆堂门下。这样,经过几代人的过门继承,最后永庆堂原来的四大股家业都集中到了三门敦厚堂张大聘一家,先由张大聘、后由张士林掌管。    
  张士林接管“永”字号时,因缺乏管理人才,多以赔累负债,难以为继。时年18岁的张士林,亲赴寿阳、河北、关东各地处理债务,考察了解情况,根据各号实际情况进行整顿,选贤任能,厘定规章,限制东伙超支,有拖欠无力偿还的,吃亏自认,代为补偿;亏空过大无力复苏的,补给资金,资助其恢复。这样,既改善了劳资关系,又多得人心,使大家同力合作,“永”字号重新振作起来。    
  随着张氏家族的发展、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从业人员的增多,“永”字号实行了股份制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到清道光年问,原来只有永庆堂和广和堂两大股的“永”字号,分为10股,另外还增设了各商号掌柜们的身股。身股是商号管理人员以人力折合资金的股份,一般被录用三年后可记3厘身股,十年后记1分身股,相当于1份银股。有1分身股的管家,年老后可一直分红,死后三年里仍可继续分红,作为终身报酬,叫“空股”。北垴村的杨潇春,在热河“永泰公”当掌柜,死后就分了三年空股。“永”字号每三年结算一次,每次结算都由东家派人到承德,用镖驮把银两运回。各家掌柜都回来,在赛鱼“庆隆号”住下,请上本村村长、老爷,先到老爷庙烧纸进香,杀猪宰羊祭奠,然后由各商号掌柜交代三年经营情况和下一步打算,再共同商定发展计划。留足再经营款项后,按大股小股均摊。每次都得一两个月才能结清。结算以后,银股的钱,由东家支配。身股多余的钱,当年不得随意支取,必须在本店内设的“太记”储存一年,作为本人经营商店的抵押,以示经营人所负的责任。    
  从同治到光绪末年,是张氏商业的又一次复兴,也是其最后的一次复兴。
  三、急公好义办公益
  从同治到光绪末年,是张家商业兴盛之时。当时,受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民族工商业者纷纷开仓济贫,兴办学堂,为社会募捐。张家也为公益事业做出了不小贡献,得到社会的普遍称颂。    
  据县志记载,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华北一带大旱,颗粒无收,七世张大聘捐银800两,张大亨捐银 400两,张敦秩捐银600两,共计1800两。百姓为感谢张家这一善举,送“一乡善土”匾额一块。
  清末,八世张士林为“提携后辈”,办了两个家塾,一个为初学幼童开设,一个为应考童生开设,以优厚待遇,从平定城请来学识渊博的张玉贤教幼童,王嘉橼教童生。说是家塾,实际上张家只有长子张鸿寿一人就读,其余全是平定西乡各村来借读的学生。清末最后一次科考,张鸿寿和另外4人中了秀才。1904年,张士林在“废科举,兴学堂”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把两个家塾改为小学堂,定名“养正小学堂”,聘王家橼次子王士选教国文,小阳泉刘玉芳教算术,一切费用仍由张士林承担。学校办得非常出色,1909年全县会考,养正小学校的成绩名列第二。1913年,平定县在赛鱼成立了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当时人们思想守旧,不愿让孩子去“洋学堂”念书,学生寥寥无几。为了支持五高办学,张士林将养正小学并人“五高”,并将次子张同寿,三子张恒寿,孙子张迁善、张从一送到五高读书,自己还拿出500吊钱,又劝说大阳泉“魁盛号”郄家即他的外祖父家也拿出100吊,作为学生津贴,以资助五高。这笔津贴一直沿续到1937年为止。他还一直资助生活困难的王家橼等教师。民国16年(公元 1927年)张士林去世后,赛鱼五高的师生送了挽联,缅怀他兴学助教的精神。教职员工的挽联为:
  桂兰兢秀,素志克偿,今朝解脱归涅槃,那管他欧风关雨千尺浪;域朴增荣,高谊难忘,昔日栽培成梦幻,只赢得落月屋梁一天愁。
  受津贴学生的挽联为:
  广厦十万间,屏蒙多士,无矜容,亦无德色;河润九千里,沾溉众生,当镂骨,更当铭心。
  1898年,英国商人哲美森与山西巡抚胡聘之相勾结,企图盗据山西采矿权。1905年7月,正太铁路阳泉段通车后,哲美森的福公司便插足阳泉,住在乎潭,开始勘测阳泉矿地,绘制地图,在所勘测的矿地插上小旗标志,写上“福公司”三字,限制当地百姓开采。张士林为此义愤填膺,首倡争矿。他“独奋起纠合同志,组织‘平定公会’,抗疏力争,遥为声援”;并邀请平定县的爱国绅士李毓惠、黄守渊、池庄、刘焕斗、赵熙庭、廉士升等人,在平定成立了保艾公司(平定县古称石艾),并把请愿、集会、公司筹备等费用全包下来。他一边派人到省城、京师向当局请愿,一边联络在省在京的同乡,组织声援;同时,还联络窑主多测绘,多占矿地,并立上标志。此举轰动了平定全县,争矿风波由绅士阶层遍及全县民众,全县17都均成立了保艾分会。此时留日学生李培仁蹈海,以抗议当局出卖矿权,激励国人。平定城设起灵堂追悼,各都派千余人到城里集会声讨。平定州牧见势,劝张士林不要再“闹”,张士林“意志坚强,独不为动”,直至在全省人民的支援下,赎回矿权,成立保晋公司,接管了阳泉大片矿地。而此时首倡争矿的张士林却功成身退,解散了保艾公司,继续经营他的农商家业。民国8年(公元1919年),省政府奖给他一块“急公好义”的匾额,以表彰他的“首倡”之功。    
  四、事出有因终败落
  张家商业起源于清代中期,鼎盛于道光年间,到清末明初,其商业资本大都集中在永庆堂各家,由张大聘、张士林父子掌管80多年,几起几落,最后还是没能摆脱败落的命运。民国初年,张士林的大哥敦厚堂张士枚去世,因无力出殡,在家停放了9年之久,直到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其儿子张恩寿、孙子张元善死后才出殡,耗资2000多元。可见当时张家的窘况。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张士林离世后,张家再没有一个像样的管家。东家人等只知享用作乐,不理家业,生意无人问津。掌柜们随心所欲,每次结算盈利,有几个就算几个,从没人追究。因此光景一落千丈,每况愈下。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国家政局不稳,严重影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是张家败落的致命原因。张家财产集中在东北各地,奉军混战时,多次发行纸币,致使纸币贬值。单进修堂一家积存的不能使用的纸币就达100多斤。各商行之间又买空卖空,互相拆台。张家在民国21年(公元1932年)曾与军方合作做过一次口外生意,不料大赔,口外的商号全部倒闭,只留下赤峰的一些房屋(解放后卖给国家,收入与冀家平分)。不得已,又从内地商号筹集资金20万银元赔偿外地损失。从此,张家商号元气大伤,东家纷纷抽股另谋,各奔前程。这时,永庆堂生意变成8大股8小股,敦厚堂1.6股,长庆堂3股,忠信堂 2.6股,德庆堂0.8股。结算时每股资金 4000元,8小股折合4大股,都是掌柜的身股。当时,敦厚堂由张士枚的儿媳李凤林主管,她把在“永”字号的股金全部抽出,用500元在蒙村济生矿人股,又在赛鱼街买了致和堂的一幢门面,开办了“德玉诚”商号,聘大西庄张雨田掌管,不到三年也倒闭关门。“永”字号只留下忠、长、德三家股金,由长庆堂张从善掌管;石家庄和获鹿的“永太公”商号也被合并,改名为“锦源隆”,由白家庄王惠堂掌管,直至解放。    
  生活奢侈,私嗜缠身,子女娇生惯养,好逸恶劳,不学无术,败家子过多,这是张家败落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清末明初,张家的规模仍然庞大,十几个堂号除家人外,长工佣人、侍女老妈、裁缝工:匠,坐堂医生等有几十人,耗资巨大,每年吃喝开支就在8000元左右。子女上学不用功,平时买文章,考试买答卷,领了文凭却大字不识,文理不通。夫人太太整天打麻将、摸纸牌,消磨时光。公子少爷抽大炯、吸毒品,嗜好成瘾。民国初,张家60%的人都抽大烟,有的小孩在襁褓中就染上烟瘾,大人不定期地给小孩口对口喷烟,不然孩子就哭闹不宁。仅敦厚堂一家,前后就有13条大烟枪抽着。日本侵华后他们改吸料面,更加剧了对自身的摧残。以敦厚堂为例,“永”字号倒闭时抽出的股金,李凤林原打算作为养老金,办起“德玉诚”商店赢利,不料其子张积善、张述善和孙子张承先三人吃料面成瘾难改,将所分的家业,先卖土地,后卖家具,再卖房屋。李凤林老人不愿把自己完整的院落卖给别人,就用养老金赎回,几卖几赎,最后养老金花光了,商号也倒闭了,房子还是没有保住。日军占领时,敦厚堂的大院已经卖出3/5,次子张积善无处居住,把老婆孩子送回岳父家,自己投奔他乡。大孙子张承先沿街乞讨,衣不遮体,骨瘦如柴,甚至行窃拐骗,以换取料面,最后患上伤寒,瘾病交加,36岁就暴尸草房。至抗战胜利,官沟张家10个堂号中,因吃料面家破人亡、彻底破产的就有7家,只有忠信堂、长庆堂境况好一些。    
  家业无自家人管理,一切经济活动全靠外人掌握,也是导致张家商业败落的原因。张家几度兴衰,都与本家管事人好坏有关。清末民初张家之所以兴盛,就因为有张大聘、张士林两代人精心管理。张士林在世时,曾设法培养继承人,但始终未能如愿。长孙张迁善比较能干,但寿命不长,27岁即早亡。张士林死后,土地和资本的底数无人清楚,盈利逐年下降,银股利润减少,身股年年扩大,各商号的实权掌握在掌柜的手里。如获鹿“永太公”商号开业时,只有张氏一家资本,经理王历川只有身股。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后,王历川不仅有身股,还有银股。改成“锦源隆”后,王历川成了控股财东。石家庄解放前夕,东家张从善、张同寿若想从“锦源隆”支钱,还必须以王历川的名义,暂借。张家在外有几十处商号,除官沟本家张永升、张夺魁、张永兴当过掌柜外,其余全是外人当家。白泉“增长隆”倒闭后,300余亩土地不知去向,而大西庄张雨田、上庄赵同柱却成了富户。赛鱼“庆隆号”的东家成了中庄的白守义、测石的荆玉海和五渡的石培,改称“正兴隆”。    
  从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口外商号倒闭开始,张家日趋衰落。广和堂各家早在清末就衰败下来,原来靠张永升在“永”字号当掌柜的收入维持生活的孝友堂,来源断绝,抽股另过,生活得过且过。永庆堂各家,只留下忠信堂在石家庄的商业。1947年阳泉解放前夕,忠信堂张同寿、长庆堂张从善携家眷逃到太原,又飞到北平,由石家庄的商号供给一年的生活费用。1948年石家庄解放后,“锦源隆”公私合营。张家在官沟的房地产业,也在土地改革时被公家收没,重新分配。

  摘自《文史月刊》2004年第08期;本文作者: 穆雯瑛
 
来源: 太原道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7 22:15 , Processed in 0.0538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